共计 182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国产手机市场,价格段划分大致分为四类:1000 元以下为入门级,1000 元到 2000 元属于低端,2000 元到 3500 元则是中端或次旗舰,3500 元以上才算真正的旗舰机型。
拥有 14 亿人口的中国市场不仅消费力强,也是手机厂商竞争最激烈的战场。三星的 Galaxy M 和 A 系列虽然在国际市场受欢迎,但进入国内却明显不受待见,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机型的配置比国内同价位手机显得单薄不少。
如今,国产手机在配置上领先海外竞争对手,且不少原本只出现在旗舰机上的技术,正逐步下放到中端机。例如近期有消息透露,Redmi K60 及其 Pro 版可能支持 30W 无线快充,这无疑为千元机市场带来了新的惊喜。
多年来,用户一直期待 Redmi 能搭载无线充电,但 Redmi 和小米选择优先推广 120W 有线快充,无线充电一直未普及。如今无线充电成为现实,标志着中端手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从旗舰到中端,无线充电成标配
几年前,旗舰机与中端机在性能、设计、屏幕、充电、摄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原本高端的功能逐渐进入中端机层级。小米及其子品牌 Redmi 一直秉承高性价比策略,K50 系列采用三星 2K 120Hz 屏幕,Note 11 Pro+ 则给中低端用户带来了 120W 超快充电。
此次 Redmi K60 引入无线充电,虽然 30W 功率被部分网友质疑不足够快,但实际上在国内政策限制下,50W 以上无线充电几乎绝迹。相比之下,苹果的 MagSafe 充电功率仅有 15W,Qi 无线充电更是只有 7.5W。
无线充电的最大优势在于使用便捷性 ,无需反复插拔数据线,只需将手机轻放在充电板上即可开始充电,这种体验远胜有线充电。30W 无线快充能让 5000mAh 大电池在约 80 分钟内充满电,充电效率令人满意。
中端机型无线充电普及背后的考量
随着无线充电走向中端市场,旗舰机与中端机的界限不断模糊,甚至可能对旗舰机销量产生一定冲击。许多厂商因成本和利润考虑,不愿轻易在中低端机型配备无线充电;还有品牌担心性价比机型冲击自己品牌档次,会更倾向让子品牌承担性价比角色。相比之下,Redmi 毫无顾虑,以性价比著称,敢于打破行业壁垒。
不过,为了加入无线充电功能,其他硬件配置或许会有所缩水。Redmi 在 K 系列上或许会在摄像头和外围芯片等方面做出调整,但整体用户体验不会受到显著影响。
无线充电普及将推动行业发展
Redmi 率先推动无线充电下放中端机,无疑是基于深入的用户需求调研。随着无线充电设备日益增多、成本逐渐降低,其普及速度有望大幅加快,从高端到中端,再渐渐覆盖低端手机。
小米推动无线充电普及不仅满足用户期待,也促进无线充电产业的规模扩张和技术成熟。
手机市场卷入硬件升级瓶颈,软件生态成关键
手机行业的“内卷”现象日益严重,市场容量有限,销量趋于饱和,厂商不积极竞争就面临被遗弃风险。从性能、屏幕、快充,到现在的无线充电,硬件升级空间逐渐有限。
下一波竞争焦点很可能转向长焦镜头。虽然潜望式长焦已是旗舰常态,但大多限于 Pro 版以上,普通旗舰或中端手机长焦仍是稀缺配置。2020 年,小米 10 青春版就在中端机中提供了潜望长焦和 OIS 光学防抖,虽因需求不高未被广泛推开,但随着市场竞争升级,普及只是时间问题。
长焦素质难及旗舰级,但硬件升级终究会遇到极限,用户体验明显的硬件选择有限,主要集中在性能、屏幕、音质、充电和拍照。
硬件竞争走到头后,软件与生态体系将成为手机厂商决胜未来的关键。苹果凭借完善的 iOS 生态牢牢占据领导地位,而 Android 阵营厂商也意识到这个趋势,纷纷在软件层面发力,如 vivo 将 Funtouch OS 升级为 OriginOS,力求提供更佳用户体验。
在系统操作体验上,国产 Android 手机在某些细节处理上甚至优于 iOS,比如滑动返回功能在 Android 中的灵活性。但在跨设备生态联动方面,Android 生态仍然落后于苹果。苹果的设备间无缝协作和数据传输,远超绝大多数 Android 厂商的解决方案。
手机市场曾经盛极一时的诺基亚和摩托罗拉,未能及时应对市场和技术变革,最终失去竞争优势。如今,虽然硬件竞争依旧激烈,但更明显的是软件和生态的重要性日益攀升。正如 5G 时代的口号“万物互联”,未来手机厂商必须在生态建设上持续投入,才能在行业中占据有利位置。
当年 MIUI 曾是安卓市场的佼佼者,但随着 ColorOS、OriginOS 以及华为 HarmonyOS 等崛起,竞争日趋激烈。未来,随着硬件升级空间逐渐消失,软件生态的竞争将更加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