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谱AI:融资、开源与商业化的多重挑战

5次阅读

共计 293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3 月 3 日,AI 领域备受瞩目的“六小虎”之一智谱,公布了今年以来的首轮融资消息。此次战略融资金额超过 10 亿元人民币,参与投资方包括杭州城投产业基金、上城资本等。从北京到杭州,新加入的地方国资背景,无疑为智谱的 IPO 之路增添了强大助力。

从去年第四季度直至今年年初,多位行业知情人士向外界透露,智谱一直在全力以赴争取冲刺上市。在此期间,智谱呈现出收缩和聚焦的态势。人员调整方面尤为显著,据晚点 LatePost 报道,智谱高峰期拥有 1000 多人,去年已缩减上百人,不少交付、销售人员纷纷离开。另据智能涌现报道,今年智谱还有多位高管离职,其中包括智谱应用 AI 与合作副总裁李惠子、首席战略官张阔和副总裁曲滕等。

天眼查信息显示,从去年 12 月至今,智谱陆续退出了对集异璧科技、基流科技、生数科技等七家公司的投资。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公司在 2024 年上半年才刚刚获得智谱的投资。

2024 年底,智谱曾完成一轮 30 亿元人民币的融资,彼时其估值已达 200 亿元。按照同期披露的 3.5 亿元年收入计算,其 PS(市销率)接近 60 倍。DeepSeek 的突然爆火,使得大模型资本市场陷入了深度思考,开始重新审视闭源大模型的价值。

此次,智谱也迅速作出了回应,宣称“2025 年将是智谱的开源年”,新的融资将用于推动国产基座 GLM 大模型的技术创新和生态发展。

在 DeepSeek 崛起之前,“六小虎”便已走到了分化的关键节点。从 To B 和 To C 的角度划分,大致形成了两个阵营。以 C 端应用为主的月之暗面和 MiniMax,月之暗面的主战场在国内,旗下拥有明星产品 Kimi;MiniMax 则更侧重于海外市场,其 AI 视频生成产品海螺和对话产品 Talkie 已实现营收。在放弃“超大模型”训练,并将数字人、游戏等多个业务分拆出去后,如今的零一万物仅类似于一家 AI 应用公司。

其余三家主要聚焦于 To B 领域。智谱和阶跃星辰属于“大模型国家队”,分别获得了北京和上海当地的支持;百川智能则转向垂类领域,其大模型和 AI 应用主打医疗方面的能力。

天眼查数据表明,智谱曾获得来自中关村科学城、北京市大兴区产业发展基金合伙企业、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等的融资。随着此次融资完成,智谱已在杭州成立了浙江智谱新篇科技有限公司。

众所周知,DeepSeek 总部位于杭州,其瞬间走红成为了国内大模型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此前,智谱的叙事模式为“对标 OpenAI 全线产品”。这种叙事模式看似完美,以 OpenAI 作为参照物,既能彰显其在技术上的先进性,又能在融资和估值方面具备说服力。然而,随着行业风向的转变,以往看似完美的讲故事逻辑似乎发生了变化。毕竟,OpenAI 经此一役也略显黯淡,“复制”永远不及“超越”更能激发资本的热情,使其愿意为之买单。

如今,摆在智谱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如何继续讲好中国式 AI 故事。据硅星人消息,对于 DeepSeek 给技术和行业带来的改变,智谱内部已作出反应。智谱内部认可 R1 的技术方向,认为其与下一阶段发展方向的判断相契合,内部正在训练下一代“沉思”模型。同时,智谱加入了开源行列,后续即将发布和开源包括基座模型、推理模型、多模态模型、Agent 等一系列大模型。

在“六小虎”中,智谱是最早确定 B 端商业化方向且已实现收入的公司之一。智谱副总裁陈雪松起到了关键作用,因其曾在旷视任职,在他的影响下,大量原旷视负责 CV 和销售的人员选择到智谱进行“二次创业”。知情人士透露,智谱几乎成为了旷视的第二大本营,“将近三分之一的人都去了智谱”。智谱在招聘中对从旷视出来的人表现出明显偏爱,甚至在旷视圈子里出现了互相背调和推荐职位的情况。一位已从旷视离职的人士回忆道:“大模型这波,至少介绍了六、七个人去智谱工作。”

或许是因为从旷视来的人较多,又或许是其他原因,旷视在 AI 1.0 时代“软硬一体”的 To B 思路,在智谱同样得到了认可。这一点在智谱 CEO 张鹏那里得到了印证,他曾介绍,针对不同客户,智谱提供了 API、云端私有化方案和完全私有化三种方案。在完全私有化方案中,就包含了“软硬件结合一体机”,即将自身模型与国产化硬件进行绑定。

据行业人士透露,智谱 B 端市场的核心销售策略是“抓大放小”,只专注于百万和千万级别以上的大单子。他们拥有专门的销售团队,销售周期在三个月到一年不等,为大客户在本地部署最强的闭源版本,向小客户推销一体机。

据智能超参数统计,2024 年智谱大模型中标数量达 32 个,披露金额约 1.3 亿元,仅次于科大讯飞和百度。

即便在 B 端实现了商业化收入,但为了达成上市目标,智谱仍面临诸多挑战。上述行业人士表示,从事 To B 解决方案的人员背负着销售的 KPI。同时,由于 C 端 AI 应用性价比过低,付费用户数难以摊薄成本,营收主力集中在 B 端。

如今智谱在大模型 To B 市场面临众多强劲竞品,前有不差钱、不计投入的云大厂,后有来势汹汹的 DeepSeek。与百度云、阿里云和火山引擎竞争已属艰难,DeepSeek 这条“鲶鱼”更增添了未来的不确定性。几家服务 B 端客户的公司透露,他们客户群体中部署通义千问和智谱大模型的比重较大。云厂商争夺的是基础设施和大模型使用入口,因此都选择开放并接入 DeepSeek 模型。对于智谱而言,DeepSeek 很可能会分走一部分客户。

在近期的一些政企订单中,DeepSeek 受益于相关政策“东风”。例如,在某些必须满足的需求中明确规定,“支持市面上主流的信创操作系统和中间件,能与 DeepSeek 对接,提升智能化水平”。此外,市场上瞬间涌现出各种所谓的“DeepSeek – R1/V3”一体机,与智谱现有的业务存在重叠。

智谱欲打通政企线,走信创道路成为必然选择。目前,智谱已主动适配华为 H920B。其优势在于,智谱与华为绑定能够顺利触达华为的客户群体,在同期竞争者中占据了先机。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国产替代周期长、资金投入大,想要看到明显收益,还需秉持长期主义。

开源顺应了技术发展的大趋势,但能为智谱带来多少收益转化尚不确定。虽然智谱之前有过开源经验,但从开源的模型尺寸和生态的完整性来看,还需向通义千问看齐。大模型技术竞争激烈,客户最终只会为效果买单。因此,智谱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不断证明自身实力,才能形成用户黏性。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人谈及智谱时总会补充一句:“智谱是国家队,不会掉出牌桌。”即便到了如今,这种笃定感仍未明显减弱。无论是从融资表现还是商业化成果来看,智谱都交出了一份颇具说服力的成绩单。

不过,仍有部分投资人陷入了短暂的迷茫。一部分人的迷惑源于对大模型本身,有人认为国内大模型创业公司仍存在不确定性,觉得目前已知的头部 AI 公司更为稳妥。由于此前没有任何参考系,他们也在纠结大模型公司上市后的估值问题。

剩下的变数来自于 DeepSeek。有投资人隐约表达了疑惑,认为后期 DeepSeek 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假设其在某些技术领域一直保持领先,这会使一部分人重新衡量其他大模型的价值。

“行业里曾有人私下预估,如果没有 DeepSeek,智谱短期 IPO 的估值也许有望达到四五百亿甚至更高,而现在可能很难去预估了。”

至少在短期内,DeepSeek 正在成为一条隐形的标准线,各家大模型在这条线上下波动,直至新的“标准”出现为止。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