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全面冲击:打工人被取代的速度远超预期

6次阅读

共计 188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2025 年的开端,似乎就迎来了意想不到的巨变。就在大年初九,一段社交平台广泛流传的聊天记录震惊众人。“韩束”母公司上美股份的创始人吕义雄在公司工作群中提出:“用 AI 替代人工”,并公布了裁员比例:法务部门 将裁员 50%,只剩下 20% 会用 AI;客服部门 95% 的人将被裁,剩 5% 能操作 AI; 新品创新中心 70% 职员被裁,留下 30% 掌握 AI 技能和工艺把控; 内容创新部门80% 裁员,只留下 20% 的 AI 能干的团队——团队的生产能力瞬间提升 20 倍。

虽然公司后来回应说:“不是裁员,只是调整人员配置,让运营更科学、更高效。”但这不能掩盖一个事实——“适应 AI 者生存”的现实逐渐显现。没想到短短时间内,AI 已经变得如此强大,让不少打工人感受到威胁。变化的速度远超预期,不少普通岗位正被“AI 员工”取代,令人深思:我们还能守住自己的饭碗吗?

传统岗位被 AI 侵蚀,行业震荡加剧

曾经以是否“需要主持人”“需要厨师”“需要医生”为标准判断行业,不曾想到,AI 未来已不再仅仅影响单一岗位。去年,杭州新闻联播的主播实现了 AI 远程播报,春节期间,海淀的孩子用机器人自己在公园里烙饼,广东一名患者借助 DeepSeek 提供的治疗方案向医生提出质疑,甚至在美国,特斯拉的 Robotaxi Cybercab 已开始普通运营。技术的激烈冲击让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行业生态的未来。

一些知名财经人也开始反思自己的站位。吴晓波在看到 DeepSeek 快速生成文章后,曾发出自我质疑:“我还能干得过 AI 吗?”“ChatGPT 之父”奥尔特曼则断言:未来,AI 的智能水平将超出人类,甚至无法预料。多项研究显示,当前 AI 正逐步渗透到电商、视觉设计、内容创作等多个岗位,80% 的工作内容都存在被替代的风险。这不仅仅是科技的变革,更是一场全方位的生产力革命。

非预期的“黑天鹅”——医疗、白领岗位也在“输血”

谁能想到,最先被冲击的竟然是“医界”。最近,广东的一位医生的患者用 DeepSeek 提出的方案质疑医生的诊断,甚至认为“人工智能”更靠谱。浙大二院的范医生也用实验证明,DeepSeek 能接近临床,且在精确度上甚至优于人类医生。四川一位影像科专家更担心,AI 能在一分钟内分析数千张医学影像,远超人工筛查。很多患者不再只相信医生的诊断,而是结合 AI 的结论,反倒让医生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医疗行业的变化提醒我们,AI 正以“无声的方式”深刻变革传统岗位。

白领阶层同样深受影响。曾经被认为“抗衰”的岗位,现在也面临裁员潮。LinkedIn 数据显示,去年科技巨头裁员大量,IT、产品、项目等岗位大幅下降;金融行业也在减员缩编。裁员背后,是行业格局的巨大调整。人工智能逐步“取代”人类的评论在持续发酵:未来,岗位变得更加数字化、标准化,人工需求不断压缩。诸如数据分析、内容编辑、客服等岗位的“铁饭碗”正在逐步被蚕食,改变着整个就业格局。

全球范围的 AI 影响:未来极端变革的预兆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AI 可能影响全球将近 40% 的就业岗位,发达国家达 60%。海外研究机构 Epoch AI 甚至警告:未来 20 年,很多人可能工资跌破维持生计的底线,甚至在 100 年内,工资水平也会大幅下降。原因在于,AI(尤其是 AGI)的能量消耗远低于人类,能永远“运行”而不疲倦。这意味着,未来低工资的“临界点”将由 AI 的能耗决定,而非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这个悲观的视角让人心生担忧——未来的“人类价值”会不会被彻底重塑?

乐观声:危机中仍藏希望,岗位新机会不断涌现

不过,也有人持乐观态度。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指出:“科技进步会降低对人力的需求,但社会创造的财富也在增加,能养活更多被裁员的人。那一部分还能干活的,工资会更高。”

实际上,就像汽车的出现取代了马车,但也创造了司机新岗位。如今,AI 带来了新的就业黄金点。据官网数据显示,到 2024 年底,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已突破 2.5 亿,未来还缺人,尤其是“深度学习工程师”、“AI 训练师”等岗位,年薪百万已不再罕见。具体岗位有“资深深度学习算法工程师”、数据标注员等,岗位数量庞大,需求旺盛。即使入门门槛不高,人工智能行业也在大规模吸收新鲜血液。另据调研,90% 以上的企业都面临 AI 人才缺口,未来几年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会持续增长。

更重要的是,AI 发展也让人类更加重视自身的思考能力。正如控制论之父维纳所说,如果我们不主动思考“我们要做什么”,只让机器替代人,那么人将逐渐变成无思考的“生产工具”。未来的挑战,不在于是否“有了 AI”,而在于我们如何利用它,赋予人类更深层次的价值。避免成为“数字文明的化石”,仍待我们每一个人去努力。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