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69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三季度财报季拉开帷幕,光伏行业的领军企业陆续交出了亮眼的业绩答卷。无论是设备制造商还是硅料、硅片生产及一体化企业,从市值超千亿元的行业巨头到跨界新秀,普遍实现了显著的业绩增长。例如,晶盛机电、高测股份、通威股份、隆基绿能、TCL 中环、双良节能、上机数控以及锦浪科技等企业均发布了令人满意的第三季度业绩预告。
然而,尽管如此,资本市场并未表现出足够的热情。自 8 月中旬达到阶段性高位后,光伏 ETF(159857)的最大回撤幅度接近四分之一,直至今日仍未完全恢复。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业绩的高增长与资本市场的相对冷淡之间似乎形成了一种矛盾。
排除大盘整体下行的影响,光伏行业指数回调的背后反映了投资者对行业过度竞争的忧虑。这种忧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行业龙头企业引领的垂直一体化模式已成为主流,如通威股份等众多光伏龙头企业正积极拓展上下游业务;另一方面,越来越多来自服装、汽车、物流、玩具等领域的跨界企业强势入局,且实力不容小觑。
回顾过去两年,得益于碳中和政策的战略定位,光伏行业展现出极强的增长确定性,吸引了大量企业的大规模扩张计划。然而,在行业快速扩张的过程中,阶段性产能过剩的风险也在逐步积累,未来激烈的行业洗牌和淘汰赛或许不可避免,这也导致了资本市场的谨慎态度。
一体化浪潮席卷而来
长期以来,光伏行业的专业化分工非常清晰,如大全能源专注于硅料生产,TCL 中环专攻硅片制造,爱旭股份则侧重于电池片研发。然而,近年来,垂直一体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不仅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隆基股份等传统一体化企业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而且越来越多的实力雄厚的光伏企业也开始转向这条道路。
以天合光能为例,这家曾经专注于组件生产的头部企业,在今年六月宣布将在青海西宁建设一条涵盖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及组件在内的完整产业链生产线,标志着其向一体化转型的决心。同样,像宝丰能源、江苏阳光这样的新入局者,一开始就选择了全产业链覆盖的战略。
采取一体化策略的核心目的是缓解产业链价格波动带来的冲击,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由于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特点、资本投入规模以及建设周期差异巨大,长期存在供需失衡的现象。比如,自 2021 年起,硅料价格持续攀升,“拥硅为王”的局面压缩了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环节的利润空间,促使产业链下游企业向上游扩展,寻求一体化解决方案。
据安信证券的研究显示,相比单纯的电池片 + 组件一体化模式,硅片 + 电池片 + 组件一体化能够将单瓦毛利提高 43% 以上。因此,阿特斯等企业坦承自身业绩落后的原因在于垂直一体化程度较低。
由此可见,垂直一体化不仅是光伏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也被视为光伏 2.0 时代的标志之一。
内卷加剧:竞争升级
当整个行业迈向深度一体化时,竞争格局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一体化战略有助于企业规避周期性风险并提高利润率;另一方面,当大多数参与者都采用相同策略时,专业化企业的生存空间会被进一步压缩。
为了应对这种压力,专业化企业被迫加入一体化的行列。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完成垂直整合,一体化厂商之间的竞争优势逐渐消失,行业整体竞争烈度进一步升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某些企业在短期内占据优势,长期来看整个行业的盈利水平仍将趋于平均化。
券商分析认为,在当前环境下,深度垂直一体化确实提高了企业的存活几率,但同时也意味着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收益都将回归常态。近期最具象征意义的案例莫过于通威股份的跨界动作——这家以硅料和电池闻名的专业化企业宣布进入组件领域,其低价竞标行为震惊全行业。
通威股份的低价策略对同行造成了巨大冲击,其股价反而逆市上涨。市场担心,凭借硅料环节的高额利润,通威有能力承受组件业务的暂时亏损,从而迅速占领市场份额。这对其他专注于组件业务的中小企业构成了严峻挑战。
除了通威的例子,光伏全产业链的疯狂扩产也是加剧行业竞争的重要因素。仅上半年就有超过 20 家 A 股上市公司宣布涉足光伏领域,其中包括原本从事房地产、服装、汽车、物流、玩具等多个行业的企业。这些跨界者携带着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杀入市场,进一步推高了行业供给。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新进入者的管理层往往由光伏行业的资深人士组成,比如晶科能源前 COO 郭俊华加盟沐邦高科,麦迪科技总经理陈剑嵩曾在协鑫集成工作。这使得他们的入场门槛大大降低。
面对新玩家的涌入,老牌企业并没有退缩,而是通过扩大产能来维持市场份额。然而,这种行为加剧了市场竞争,导致产能过剩和价格战频发。特别是在过去两年的扩产热潮之后,行业洗牌的速度可能会加快。
尽管如此,深度垂直一体化依然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然而,随着一体化成为行业标配,它已不再是一个独特的竞争优势。
展望未来,光伏行业的竞争将聚焦于全方位的成本控制能力。正如通威股份副董事长严虎所言:“未来的竞争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技术或产能较量,而是系统性的综合实力比拼,包括成本、质量、技术和综合效率,稍有不慎便会失去市场。”
下游需求支撑行业前景
尽管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但光伏行业的长期发展前景依然光明。根据我国碳中和目标,到 2030 年需新增约 7.5 亿千瓦的光伏装机容量,这意味着未来十年每年至少需要新增 75 吉瓦的装机量。截至目前,中国光伏装机总量已连续九年位居全球首位。
在国内稳增长的大背景下,发展绿色电力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能源央企的重点任务。国际市场方面,全球范围内对光伏的需求持续增长,而中国光伏产品凭借卓越的质量和技术优势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统计显示,2021 年中国供应了全球超过七成的光伏组件。
最近,美国商务部决定免除对东南亚进口光伏产品的反规避或反倾销关税,并扩大适用范围,这对依赖东南亚工厂的中国光伏企业而言是一大利好消息。此外,德国政府宣布自 2023 年起取消户用光伏系统的所得税和增值税,此举有望刺激当地光伏市场需求,为中国组件厂商带来新的出口机会。
回顾中国光伏行业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无锡尚德、江西赛维破产,到汉能退市,再到隆基、通威等新生代企业的崛起,这个行业经历了多次起伏才形成了今天的成熟体系。展望未来,在全球碳中和的大趋势下,人们对廉价清洁能源的需求将持续旺盛,光伏行业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不过,最终能够在这一赛道胜出的企业注定寥寥无几。今年以来,通威多次以低价中标光伏组件集采的消息虽引发市场恐慌,但从宏观角度来看,组件成本下降有利于推动装机量增长并助力双碳目标达成。一个以成本为导向、以效率取胜的充分竞争市场将成为行业的新常态。
在此背景下,企业必须依靠规模化效应或者创新技术来降低成本,开拓更大市场,书写光伏 2.0 时代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