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08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人工智能领域,能改变世界的杀手级应用尚未现身,然而腾讯、阿里等科技巨头的投资者却已凭借一家此前毫无关联的创业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赚得盆满钵满。
2 月初,阿里在云计算平台部署 DeepSeek 全系列模型,并宣布在中国市场与苹果合作,为 iPhone 开发 AI 功能。在此后的两个月里,阿里股价持续攀升,涨幅超过 50%。
微信在搜索功能中接入 DeepSeek R1 模型,仅仅经过两天的灰度测试,腾讯在 2 月 17 号单日股价便一夜猛增 7%,创下三年来的新高。
不仅如此,腾讯系产品也在悄然间被带动起来。其自研大模型混元兜底的元宝原本表现平淡,却在这波热潮中顺势冲上了中区苹果应用商店 Top2。
科技新贵 DeepSeek 宛如一针强效兴奋剂,不仅刺激着长期横盘震荡的中国科技大公司股价,还有可能深刻改变商业生态和竞争格局。
此前,从未有过一家创业公司能带动大厂股价上涨的先例,而如今,大模型的竞争格局已然发生了变化。
大模型竞争格局的演变
进入多模态竞争阶段,比拼自动生产视频能力后,战线拉长,大模型市场融资遇冷。去年,几家大公司曾试图扭转低迷的市场情绪。
阿里投入近 15 亿美元,持股月之暗面和 MiniMax。彼时,DeepSeek 甚至尚未成为创投圈的热门标的,不在「大模型六小虎(智谱、MiniMax、百川智能、月之暗面、阶跃星辰与零一万物)」之列。然而现在,已经没有其他人能够投资进入。
在与百度、Kimi 等一众 AI 原生应用的投流竞争中,字节跳动脱颖而出。
豆包是去年中国市场最受欢迎的 AI 产品。据数据分析机构 QuestMobile 的数据,字节豆包 App 在今年 9 月的日活达到 760 万,成为中国日活最高的 AI 产品。
但随着 DeepSeek 演变成一种社会现象,上述所有商业手段都被迅速打破。
今年 1 月 20 日,躲在巨头视野之外的创业公司 DeepSeek 发布 R1 大模型后,凭借性价比更高的开源技术、更小的团队以及更少的算力,其产品率先爆发。在几乎没有主动投放的情况下,截至今年 1 月,DeepSeek 全球日活增至 2215 万,较上个月增长了两倍。
在新一轮科技浪潮中,科技巨头们还是陷入了「创新者的窘境」。
过去一周里,DeepSeek R1 成为开源社区 Hugging Face 最受欢迎的大模型,持续登上热榜,累计下载量超过 440 万次。而阿里原本是中国最积极开展开源大模型的公司。
阿里拥有中国最大的开源技术社区 ModelScope。在上周五的四季度财报会议上,阿里还强调,截至今年 1 月,其 Qwen 系列开源大模型已衍生出 9 万个大模型,仍是全球最受欢迎的开源大模型之一。
微信搜索接入 DeepSeek 灰度测试后,因大量用户涌入导致服务器过载。2 月 18 日,腾讯紧急调用基于自研混元大模型的 AI 产品元宝支援微信搜索,提供更多入口。三天后,腾讯元宝超越字节豆包,跃升至中国区苹果免费应用下载排行榜第二。
DeepSeek 成为热门 AI 产品
创业公司想要依靠技术创新超越大公司,需要让新技术带来颠覆性的体验,且难以被复制。DeepSeek 大模型的神经网络算法整合了多个专家系统和一个通才系统,能从有限的芯片算力中挖掘出更高的推理效率。
而大公司已没有时间再去冒险押注小众的技术路径。接入 DeepSeek 全系列大模型后,降低研发成本,快速将商业应用场景落地,才是大公司的首要任务。海量的用户数据和丰富的商业场景是大公司真正的护城河。
这也是近期科技大公司接入 DeepSeek 的消息持续不断的原因。截至目前,已有超过 160 家公司宣布接入 DeepSeek 新的大模型。
大模型当下最受瞩目的应用是 DeepSeek R1 被藏进了微信顶部搜索框下方的「AI 搜索」。这一次,成本更低、质量更高的搜索服务,能否助力腾讯找回失落的搜索梦想呢?
截至去年三季度,腾讯财报显示,微信及 WeChat 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增至 13.82 亿。一旦全面开放,这意味着几乎全中国的智能手机用户都能使用微信的 AI 搜索。
AI 已经在中国搜索引擎市场掀起波澜。微软旗下整合 AI 搜索的必应正在逐步侵蚀百度的市场份额。据数据机构 Statcounter 统计,从去年 5 月起,百度在移动端的份额萎缩了近 9%。
除微信外,腾讯接入 DeepSeek 的产品还有 AI 产品元宝、腾讯文档、QQ 浏览器、QQ 音乐、腾讯地图等,目前已有至少 14 个,是大公司中接入产品最多的。
相较于腾讯的积极,阿里和字节更为谨慎,目前主要侧重于办公场景。钉钉和飞书都已接入 DeepSeek。而它们商业生态中更核心的淘天、支付宝、高德地图和抖音等应用目前尚未宣布合作。
目前,大模型领域设想的爆发方向,如语音助手、搜索引擎、操作系统等,都尚未出现杀手级的应用。例如,取代客服的生成式 AI,辅助处理文档和代码的自动化工具。它们虽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尚未颠覆现有的产业价值链。
科技巨头们期望下一个能颠覆行业的超级应用在自己掌控的商业生态中诞生。然而,互联网的发展历史表明,事情未必如此。就像社交网络 Facebook 在智能手机普及过程中横空出世一样。
DeepSeek 目前尚未与任何大公司绑定,也未引入任何投资方。开源技术在闭源生态中闯出一片天地的商业故事或许即将在中国上演。
AI 云爆发的可能性
老牌科技大公司微软对这类故事并不陌生。它曾与英特尔一同称霸 PC 时代,后来却被芯片制造商 ARM 和 Android 系统两大开源技术引领的移动浪潮逐渐边缘化,最终依靠云计算业务才得以重获新生。
微软的前车之鉴似乎为中国科技巨头指明了方向。
正如阿里 CEO 吴泳铭所说,无论开源还是闭源,最终都要依托于云计算。如果大模型是新时代的电,那么云计算平台就是输送电力的电网。
如今电价降低,意味着电网能够售出更多的电。持续的大模型价格战可能会传导至云计算行业。
实际上,在 2025 年 Q3 财季,阿里正是因为包括 AI 相关产品在内的公有云产品实现了两位数的营收增长,而被重新评估价值。
虽然客户通过 API 访问大模型产生的收入目前还比较低,但吴泳铭提醒,随着模型功能变得更加强大复杂,完全有可能收取更多费用,甚至向客户交叉销售其他云服务。
过去三年,大模型推理成本已经下降了 1000 倍。今年年初刚发布的 DeepSeek R1 更是以更低的训练成本,追赶上了 OpenAI 旗下 o1 大模型的性能。这将刺激更多创业公司以低成本寻找更丰富的商业场景,让更多人高频使用大模型和背后的云上算力。
这些创业公司是主流云服务提供商的核心客户群体。每月花费少于 5 万美金的低预算企业约占其总客户数量的 20%。
于是,在 DeepSeek R1 模型发布一周后,微软、亚马逊、Google 几乎同时宣布拥抱 DeepSeek。两周后,自 2009 年起陆续占据中国七成市场份额的华为云、腾讯云、阿里云也宣布接入 DeepSeek R1 模型。
凭借制定新的 AI 服务方式和付费计划,多年固化的海内外云服务竞争格局会有所松动吗?一切才刚刚开始。
然而,相较于成本优势,高端大客户更看重数据安全,因此聚合自研大模型的云服务提供商更具吸引力。
早在 1 月底,阿里就收获了苹果这一大客户,凭借性能超越 DeepSeek V3 的自研大模型 Qwen 2.5 为 iPhone 定制中文 AI 功能。
在不涉及核心业务的通用场景中,大公司接入成本更低的 DeepSeek,既能防止被可能爆发的核心技术生态边缘化,又能降低云计算服务成本,从而实现降价。
但在更具盈利性的业务场景中,自研大模型和云计算等基础设施仍需要大量投入。
吴泳铭在 2 月 24 日宣布,未来三年,公司将投入 3800 亿元建设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这一金额超过了过去 10 年阿里在该领域的投资总和。
种子已经埋下,接下来便是期待收获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