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61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赚到近千亿身家,最快需要多长时间?答案是 4 年,这是今年新晋芯片首富虞仁荣给出的答案。
顺时借势
科技巨头的创始人往往有着出色的学业背景,虞仁荣的财富传奇便是学霸的精彩故事。1985 年,19 岁的他以宁波镇海状元身份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 EE85 级。其同级同学中,有兆易创新的舒清明、卓胜微电子联合创始人冯晨晖、格科微电子创始人赵立新等众多芯片大佬,中国芯片行业的半壁江山由此诞生。
本科毕业后,虞仁荣未选择科研道路,而是先在浪潮做普通工程师,后到香港电子元器件公司任销售经理,对半导体行业竞争格局和业务脉络愈发熟悉。1998 年,32 岁的他辞职创业,成立北京华清昌科贸有限公司,主要代理国外电子元器件。
上世纪 90 年代,全球半导体先进技术被日美垄断,中国企业竞争力弱,直接竞争或代理国内产品机会渺茫。但中国市场庞大且国门渐开,国外芯片代理业务风生水起。2001 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全球化推动进出口贸易,半导体产品是进口大品类。虞仁荣通过代理美国安森美产品获利丰厚,到 2006 年已成为千万富翁,还是北京地区最大的电子元器件分销商。
虞仁荣不满足于做分销商,他意识到中国经济总量扩大后,半导体作为高附加值核心产业链,国产替代是长期趋势。2007 年,他创立韦尔股份,围绕分立器件 TVS、MOSFET、电源管理芯片等开展半导体设计业务。
半导体研发难度高、耗时长且产品代际变化快,后发企业单纯依靠自我研发并不明智。虞仁荣的营销和整合能力此时发挥作用,通过并购和入股,韦尔在半导体设计行业逐步站稳脚跟。2014 年,韦尔先后收购北京泰合志恒科技、无锡中普微电子、武汉果核科技,进军 SoC 芯片;2015 年入股无锡中普微,拓展至射频芯片,设计能力和产品线不断提升。
不过,直到 2017 年上市前,韦尔仍是外界眼中的“分销商”。当年公司电子元器件分销业务营收 16.75 亿元,占比 69.9%;半导体设计营收 7.21 亿元,占比 30.1%。这种业务结构影响盈利能力,2017 年韦尔销售毛利率仅 20%,净利润 1.37 亿,彼时虞仁荣只是资产数亿的普通富翁。
一飞冲天
真正让虞仁荣财富迈上新台阶的,是 2017 年韦尔对北京豪威的并购。北京豪威前身是美国老牌芯片巨头豪威科技,2015 年被中资财团收购,是全球前三大 CIS(接触式图像传感器)厂商,在手机、汽车、安防领域的 CIS 占有率居市场头部。
当时北京豪威资产总额近是韦尔股份的 5 倍,净资产近 8 倍,韦尔并购豪威堪称蛇吞象。但虞仁荣认为豪威必须拿下,并购计划前 2 个月,韦尔在 A 股上交所上市,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增加了他的筹码和底气。
2017 年 9 月,虞仁荣宣称已与北京豪威 35 位股东中的 33 位签署协议,计划购买其 86% 股权。然而,持股比例近 12% 的豪威第一大股东珠海融锋强烈反对,其实际控制人张学政是闻泰科技创始人,闻泰科技早有进军半导体行业的想法,张学政入股北京豪威并非简单财务投资,也有收购意图,自然不愿拱手让人。
转折点很快出现。豪威科技创始人多出自清华,时任董事长陈大同是虞仁荣学长,借助校友渊源,虞仁荣很快被委任为豪威科技 CEO,扫清内部障碍。同时,张学政找到更合适的安世集团,决定放弃北京豪威,虞仁荣迎来新机会。
2019 年 7 月,交易完成,韦尔股份以 33.88 元 / 股发行约 4.43 亿股股份,收购北京豪威 96.08% 股权,顺利进入 CMOS 图像传感器领域。在资本市场支持下,韦尔此次收购几乎未动用上市公司现金,虞仁荣大幅稀释股份,终于拿下心仪的行业豪门。
韦尔收购豪威堪称中国产业界最成功的收购之一。并购后,韦尔主营业务从代理销售转变为芯片设计,豪威的图像传感器产品占公司营收 67%,下游客户增加了华为、小米、奔驰、宝马、海康威视等众多龙头,行业话语权和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2019 年豪威财务并表,韦尔净利润从 2018 年的 1.45 亿暴增到 2021 年的 44.47 亿,增长 30 倍,股价在 2 年多的半导体大牛行情中上涨近 10 倍,公司市值一度仅次于中芯国际。经此一役,虞仁荣财富飞速跃升。2022 年,韦尔创始人以 950 亿财富成为中国芯片行业首富,位列《胡润全球富豪榜》第 132 名,跻身顶级富豪行列。从普通工程师到亿万富翁,虞仁荣花了 27 年;从亿万富翁到近千亿的行业大佬,他只用了 4 年。
回归初心
顺时借势助力韦尔快速发展,但虞仁荣明白,在技术驱动、快速迭代的半导体行业,企业要形成长期竞争力,战略布局需符合行业趋势,自身要有超群技术实力。
2021 年以来,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放缓,韦尔 CIS 芯片最重要的下游需求受影响。今年上半年,韦尔营收和净利润下滑,公司股价从去年高点下跌近 70%,市值蒸发近 2000 亿。很多人质疑虞仁荣高溢价收购豪威是否划算。
然而,虞仁荣仍坚持将 CIS 芯片作为公司最重要业务,并围绕主业全面布局。他当初青睐豪威,不仅因其 CIS 业务在手机行业的市场地位,更因看好 CIS 行业未来前景。在通信技术快速迭代下,CIS 芯片应用范围不断拓展,除手机等传统行业,汽车智能驾驶、无人机、AR/VR、物联网、远程医疗等新兴行业兴起,将极大提升 CIS 芯片市场需求。
以智能驾驶为例,据国金证券研报测算,智能驾驶将使单车搭载 CIS 数量从目前的 2 颗增加至 2030 年的 11.8 颗;预计到 2030 年全球车载 CIS 市场规模将达 142.2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高达 28%。
方向是前提,技术是保障。在虞仁荣主导下,外延并购之外,内生研发成为韦尔发展的另一驱动器。上市以来,韦尔研发投入和研发强度急速增长。2017 年,公司研发费用 8498 亿,不及行业均值 1.24 亿,占营收比例不到 4%。到 2021 年,研发费用高达 21.1 亿,远超行业均值 3.77 亿,4 年增长 20 倍以上,占营收比例接近 10%。今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 11.56 亿,同比增长 14.86%,占营收比例 10.4%。
根据同花顺数据,在 A 股的 170 家半导体公司中,今年上半年研发费用超过 10 亿、且研发占营收比例超过 10% 的,只有北方华创和韦尔股份两家公司。高额研发投入带来丰硕成果,韦尔推出的旗舰传感器进入高端手机市场,前不久发布的 2 亿像素传感器已达全球最高水平。此外,公司在 LED 闪烁抑制技术、全局曝光技术、高动态范围图像(HDR)技术等其他产品领域的核心技术积累,为韦尔股份 CIS 芯片在全球汽车、安防、医疗等下游市场竞争中提供了充分优势。
等到全球经济复苏带来新一轮半导体景气周期,韦尔的超前布局将为虞仁荣续写新的财富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