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64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0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我从事基金管理工作,女儿正在学习绘画。原以为人与非人的区别在于人会使用工具,没想到如今机器不仅学会了使用工具,还掌握了画画和制作短视频的技能。
当我将“一个能孵出小猫的鸡蛋”输入名为 Stable Diffusion 的人工智能模型,并运行一段只需三分钟就能学会的 Python 代码后,几分钟内机器便生成了相关视频。出于职业习惯,我又把“金融城布满茂盛的韭菜,钱从天空洒落”这段文字输入程序,得到了一张令我倍感舒适的图片。
或许你觉得这没什么了不起,认为这不过是抖音上博眼球的低级玩意儿,难登大雅之堂。然而,机器还用 30 秒钟绘制了一幅意大利著名画家 Vittorio Corcos 的画作,暂名为《幻》。我并非精通西方艺术史的高雅之士,在母亲生下我后的 40 年里,我只知晓蒙娜丽莎和梵高。能拼写出 Vittorio Corcos 的名字,是因为上周带女儿去美术馆观看了 Vittorio Corcos 的真迹——《梦》。看完展览后,为了在女儿面前塑造一个爱学习、博闻强识的父亲形象,我在百度上折腾了半个小时,终于查到了画家的英文名字。可惜的是,我不知道这个单词用法语和意大利语该怎么读。但这丝毫不影响《梦》和《幻》的相似程度。
在女儿学习音乐,从开始到放弃的三个月时间里,我总被女儿嫌弃五音不全。我会义正言辞地辩解,称自己在 KTV 情到深处时,还是能够用情感弥补技巧上的不足。后来女儿开始学习画画,她才 9 岁,可我却始终画不出她 4 岁时的水平。我感到十分纳闷,为何天秤座的我有着不错的美感,却画不出一幅能挂在幼儿园教室后墙的画。直到有人告诉我,那是因为我比较自恋,实际上我的土味美感还停留在 40 年前老家县城的学前班墙上。
如今有了人工智能,我终于得以翻身。我不仅用 AI 画出了达芬奇、莫奈的作品,还创造出了一个米开朗基罗风格的现代女性雕像。把这些“作品”拿给女儿看后,那种扬眉吐气的感觉,比压线考上 985 还要畅快。
畅快过后,夜晚躺在床上,我却隐隐觉得有些不对劲。女儿每天沉迷画画两个小时,未来她会不会比不上一台机器?我该如何告诉我的小情人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我的心情瞬间变得沉重起来。
更可怕的是,经过三个小时在百度、谷歌和公众号上的搜索,我发现如今的 AI 已非三四年前那个靠吹嘘骗取投资人资金、智商仅三岁半的 AI 了。除了画画和短视频,国外有一家 AI 面试公司更是让人彻底崩溃。AI 面试官能够捕捉你的所有面部表情,让你的假自信无处遁形。我不禁担心,当我说出“看好长期牛市的结构性机会”时,会不会被 AI 看穿我心底的绝望。倘若市场继续下跌,面临失业的我,要如何骗过 AI 从而获得一份工作?想到这里,我心急如焚。
有一个叫 Jahanzaib Ansari 的程序员网友找工作时,总是被 AI 简历筛选机器拒绝,直到他将名字改为 Jordan 和 Jason,两周内便拿到了 Offer。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有时连人类的名字都难以理解。我不禁为那些叫子轩、梓轩、子萱和紫萱的“10 后”们担忧,担心他们长大后在面试时过不了 AI 这一关。好在我女儿没有取这样的名字,这是我在三个小时的搜索中唯一感到欣慰的消息。
在这崩溃的三个小时里,我凭借做投资的本事,对当下最热门的 AI 公司进行了一番研究,试图找出 AI 画画技术哪家更强。除了蓝翔技校之外,有两家公司格外值得关注。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我刚才使用的 Stable Diffusion(稳定扩散模型)背后的公司,竟是一位对冲基金经理在 3 年前辞职后创立的。这不禁让我陷入了更深的焦虑之中。既然我女儿对画画如此痴迷,她的绘画基因究竟来自何处?难道,我也是一个误入歧途的基金经理?
另外一家实力非凡的公司叫 MidJourney,简称 MD。这家公司竟然在官方网站上宣称不需要任何投资,如此豪言壮语实在令人惊讶。难道他们忘记了曾经的 AI 资本寒冬?忘记了高大上的人工智能第一股商汤科技好不容易上市,股价却大幅下跌的教训?直到我使用了 MD 的产品两天后,才明白 MD 不需要投资的底气所在。原来,MD 用免费的 25 张图让用户画画上瘾,后续若想继续使用其机器,则需要付费,每充值 10 美元可以绘制 200 张图片。这瞬间给人一种抓娃娃机的感觉。这家逆天公司的盈利模式竟然都在“群”里。在类似微信群的国外软件 Discord 上,MD 拥有一个 330 万用户的“群”,常常有 30 万人同时在线。他们并非在聊天,而是各自画画并欣赏他人的作品。你不必担心群主会过度劳累,因为群主是个机器人。只要在对话框输入你想要绘制的文字指令,永不疲惫的群主会在 30 秒内发送出 AI 绘制好的 4 张图片,供群友挑选。
用估算茅台库存的科学投资方法进行保守估计,若付费率为 3%,拥有 10 万付费用户,MD 每月盈利千万将如同画出一条狗一样轻松。更惊人的是,这家公司在今年 3 月 18 号时仅有 200 个用户,而如今已增长至 300 万,其复合增长率高得惊人。我不禁惊叹不已,甚至在洗手间算得头晕目眩。卖方研究员一定会认为,天空才是这家公司的发展上限,唯一可惜的是它不融资、不上市。创投圈的终极凡尔赛并非是赚了多少钱,而是宣称不需要你的投资。
出于一个老股民的职业敏感,我觉得这么优秀的公司,在我们的大 A 股一定会出现 MD 概念股,我们的 PE 和 VC 也一定会投资出以 MD 为对标企业的独角兽。我必须立即行动起来,深入挖掘这样的投资标的。
然而,朋友们却给我泼了冷水,他们认为 AI 画画不过是替代插画师而已,赛道过于狭窄,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但我并不认同这种观点,我觉得一个技术一旦实现奇点突破,其所带来的扩散性冲击将超出所有人的想象。为了说服朋友们,我必须提升自己对人工智能从技术到理论再到哲学的全面修养和深度研究。毕竟我姓甄名科学,谐音真科学,我要用科学的态度来说服他们。
于是我阅读了许多关于人工智能的书籍。读完之后,我的深度研究不仅没能说服他人,反而让我自己更加焦虑。因为我越发觉得自己真的可能要下岗了。
有一本名为《天才与算法:人脑与 AI 的数学思维》的书,作者与阿尔法狗的发明人哈萨比斯是牛津大学数学系的校友。借着这层校友关系,作者将阿尔法狗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的世纪之战描写得惊心动魄。这场激战是哈萨比斯带领李世石的手下败将们以及一干顶级高手,通过肉身大脑疯狂训练阿尔法狗之后,携手机器围攻李世石团队的决战。
最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在第二局的 37 手。阿尔法狗在这一步下了一招看似胡闹的棋,将棋子落在了棋盘边上极不恰当的第 5 条线上。围观的众人顿时大惊失色。李世石毕竟是李世石,他看着这个棋子,思考了十几分钟,却不敢轻易落子。当他最终决定从棋盒里拿出棋子时,身体甚至在往后缩。李世石隐约感觉到这一步棋非同寻常,但他却不清楚到底会有怎样的影响。直到又过了 50 手之后,这一步棋的恐怖意义才显现出来。50 多手后,李世石与阿尔法狗争夺的战线如同被操纵一般,神奇地向第 37 手落下棋子的位置靠近,并最终由这颗棋子决定了胜负。李世石输了,他深刻领教了机器的可怕。
我反复看了好多遍这一段,每次看到都不禁浑身发冷。我担心的是,如果机器能够判断几十步之后的未来形势,那么它是否也有可能依据庞大的历史数据,动态地判断未来的股市走势呢?本质上,基金经理也是通过学习历史经验、分析当前局势,进而判断未来走势的。投资老手的学习过程与机器学习的过程极为相似。
即便人工智能无法完全基于基本面做出投资决策,但完全可以将 K 线图输入给 AI 进行学习,让机器判断下一个小时股票是上涨还是下跌。AI 并不知道输入的是 K 线图还是其他类似图形,但只要 K 线具有 80% 的经验性规律,AI 的胜率肯定会超过所有技术面分析大师。毕竟,再厉害的人,分析的 K 线图形态数量也不可能比机器多。
如此一来,下一个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或许就是那些讲解 K 线的众多股神老师们了。
我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如同机器学习一样不知疲倦。从大学毕业至今,我日复一日地观察市场、学习市场,其刻苦程度堪比和尚。我看了数百本书,阅读了数不清的公司财报,调研了数不清的公司,才积累了这么一点投资经验,得以管理一点小钱维持生计。如果机器能够快速学习,在几分钟内就能经历我 20 年所看的书以及所经历的市场起伏,那我岂不是要面临下岗的命运?
研究人工智能后,我得出了一个令人崩溃的结论:所有依靠经验积累的职业,都将受到人工智能的威胁。机器要么成为你的助力,要么取代你,二者必选其一,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然而,人不能就此躺平、放弃学习和进步。人与动物的区别不在于学会了什么,而在于人拥有持续学习、永不松懈的高级自觉。人的学习效能比机器高无数倍。阿尔法狗打败人类时使用的 1000 个 CPU 和 100 个 GPU 满载功率高达 8 万瓦特,耗电量惊人,而李世石只需吃一碗韩国冷面、抽两根烟就能轻松应对。放弃学习的人简直是在浪费天赋。
机器的唯一优点就是像阿甘一样执着,不停地学习人类的技能,虽然笨拙却充满渴望。一个人若选择躺平、放弃学习,那他连机器都不如。
我会告诉女儿,你千万不能放弃学习,永远都不要。你要继续学好绘画,等学好之后,开发一个更厉害的 AI 工具供自己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