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寒意渐浓,发展困境与行业变局凸显

6次阅读

共计 384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0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上个月,众多台积电工程师包机前往美国,彼时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 5nm 晶圆厂建设渐近尾声,创始人张忠谋证实,台积电还会在当地建造一座 3nm 晶圆厂,这是其首次将最先进制程的代工厂设于台湾地区之外。

因在芯片代工环节具有不可替代性,台积电近年来一直处于地缘政治的风口浪尖。然而,实际上它也是一家商业机构,同样会遭遇商业层面的难题。

今年 10 月,台积电总裁魏哲家在内部沟通时,罕见地鼓励员工休假,唯有一个群体例外:3nm 的研发人员。

短短一句话,几乎概括了台积电当下所有的麻烦:

其一,在最新的 3nm 工艺节点上,三星几乎与台积电同时实现量产,台积电的技术优势并不显著。

其二,去年产能利用率动辄突破 100% 的好时光不再,台积电如今的订单量减少。

但台积电的困扰难道仅有这些?

3nm 的困境:苹果临阵退缩

台积电盈利丰厚的秘诀,在于先进制程始终领先一步,从而获取更高的议价权。而苹果、AMD 这类芯片设计公司的订单,又会成为台积电的研发资金与建厂开支,进一步扩大领先优势。

2011 年,台积电率先量产 28nm,该节点的营收占比在一年内从 2% 提升至 22%。2018 年,率先量产 7nm 后,苹果、华为、AMD 的订单使台积电产能告急,2019 年,台积电 2470 亿元的营收创下历史新高。

所以我们看到,即便在 2019 年失去了大客户华为,苹果、AMD 等大客户迅速承接了闲置产能。当时,台积电对未来预期乐观,宣布自 2021 年起,将台湾地区 5 万名员工的固定薪酬提高 20%。

但这个正向循环在 3nm 节点出现了问题。

首先,过去十年一直落后于台积电的三星,在 3nm 节点罕见地率先量产,这足以令台积电感到紧张。

但这并非核心因素,毕竟三星在 5nm 节点能耗表现不佳,坑了高通,吓跑了英伟达,导致没几家客户敢尝试 3nm,仅吸引了一家中国矿机企业。

其次,这些大客户虽未选择三星,但也未采用台积电的 3nm。

三星宣布 3nm 量产后不久,台积电也顺利实现 3nm 工艺量产。然而,坊间传言,台积电的最大客户苹果在 A17 芯片上可能跳过 N3,而采用密度相对较低但经济性更高(价格便宜)的 N3E 工艺打造。

至于其他半导体公司,在对待 3nm 的态度上,就没有苹果那么含蓄了:

·英特尔原本宣布,14 代酷睿 CPU 的集显模块采用台积电 3nm,结果 8 月份反悔,称实际要用 5nm。

·英伟达刚发布基于台积电 4N 工艺的 RTX 40 系列显卡,鉴于英伟达显卡两年迭代一次,即便要用 3nm,也得等到 2024 年。

·依靠台积电 5nm 工艺实现绝地反击的 AMD,新一代 Zen 4 使用的仍是台积电的 4nm 工艺,即便 Zen 5 系列更新到 3nm 工艺,也得等到 2024 年。

为数不多有望大规模采购 3nm 的企业,只剩下手机芯片行业的两个老对手,高通与联发科。

其中,高通是三星芯片代工的主要客户,近年来一直在三星与台积电之间摇摆不定;联发科近年来一直觊觎高端市场,但成本仍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总结而言,台积电的大客户对 3nm 的态度都很暧昧。原因很简单:不划算。

据市场研究机构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ies(IBS)的数据,3nm 芯片的设计费用约为 5 – 15 亿美元,兴建一条 3nm 产线的成本约为 150 – 200 亿美元。

这笔费用也会体现在代工报价上:3nm 工艺 12 英寸晶圆的报价高达 3 万美元,几乎是 5nm 工艺的一倍,7nm 的三倍多。

但 3nm 带来的性能提升却不尽人意。例如,7nm 的 A12 芯片(iPhone XS/XR)相较于 10nm 的 A11(iPhone 8/X),性能提升了 50%。但同样相隔一年,4nm 的 A16(iPhone 14 Pro)相较于 5nm 的 A15(iPhone 13 Pro),性能提升不到 10%。

这点提升实在拿不出手,所以苹果在发布会上宣传 A16 芯片时,狡猾地与三年前的 A13 相比,勉强得出性能提升 40% 的结论。

虽说性能提升变少不能归咎于台积电,也不能说苹果、AMD 等芯片设计公司不努力,摩尔定律的衰减是整个电子产业需面对的问题。但性能提升变少,消费者购买意愿不足,终端品牌减产的压力,却实实在在地落在了台积电身上。

7nm 的尴尬:手机看不上,汽车用不起

3nm 的订单主要影响资本市场对台积电的预期,而台积电业绩乏力的主要原因,其实出在 7nm 上。

观察台积电的营收结构,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 5nm 已量产许久,但截至今年上半年,营收主力仍是 7nm 制程。今年二季度,5nm 和 7nm 营收占比分别为 21% 和 30%。

然而到了三季度,5nm 依旧稳定,占比达到 28%,7nm 却表现不佳,占比仅为 26%。DIGITIMES 报道,台积电 7nm 系列的产能利用率,已从去年一度超过 100%,降至如今的不足 50%,为此,台积电甚至无限期搁置了高雄 Fab 22 厂的 7nm 扩产计划。

台积电的 7nm 工艺造就了许多经典产品,如苹果的 A12 芯片,AMD 的 Zen 2/ 3 架构处理器,以及海思的麒麟 985 芯片。

一般而言,当新制程量产后,苹果、高通、AMD 这类公司通常是首批采用者。随着工艺升级,它们会更新到下一代制程,上一代制程的产能会降价,用于给服务器芯片、汽车芯片等产品代工。

对台积电来说,老制程虽已落后,但产能不会被浪费。随着产线成本逐渐折旧完毕,持续运转的产线反而能贡献可观利润。在台积电的营收中,近 1 / 3 由 40/45nm 以上的成熟制程贡献。

了解这一背景后,就能明白 7nm 的尴尬之处:说它是先进制程,却也没那么先进;说它是成熟制程,又没那么成熟。

一方面,高端手机芯片和 PC 芯片已过渡到 5nm/4nm 制程;另一方面,汽车芯片、服务器芯片、物联网设备芯片这些“替补队员”,却迟迟未能跟上。

原因很简单:太贵了。

对设计公司来说,在 28nm 节点上的开发需投入 5310 万美元,16nm 需 1 亿美元,而到了 7nm,则需近 3 亿美元。其中,仅流片一项的成本,就从 14nm 的 300 万美元激增至 7nm 的 3000 万美元。所以 7nm 即便降价,依旧昂贵。

如此昂贵的原因有二:其一,7nm 流片时,用于向硅片上投影芯片图像的耗材掩膜版急剧增加,此项花费就达一千多万美元;其二,7nm 芯片的生产设备从 DUV 光刻机变为了 EUV 光刻机。

所以,芯片代工成本的增加并非呈线性,这也是 28nm 和 14nm 成为两代经典制程的原因。例如 28nm 采用 HKMG,之后的制程变为 FinFET 工艺,成本大幅上涨。而 14nm 是 DUV 光刻机能生产的最先进制程,之后成本同样会暴涨。

苹果、英伟达这类消费电子巨头,自然有底气追逐先进制程采购。但汽车 / 服务器 / 物联网设备芯片公司在投入之前,必定会先权衡自身是否有苹果那样的出货量。

权衡的结果是,“替补队员”们集体停留在 14nm/28nm,7nm 只能依靠 AMD 尚未停产的老产品。2010 年就已量产的 28nm,近年仍能为台积电贡献约 10% 的营收。

2021 年,在台积电 7nm 节点的营收中,英伟达和 AMD 两家公司是主要支撑。但如今它们都已转向 5nm。英伟达将旗舰的 40 系显卡定价上万,台积电 5nm 工艺的超强能耗比(英伟达用的 4N 在统计口径中归为 5nm)是一个核心卖点。

先进的 3nm 没人用,“落后”的 7nm 也没人用,台积电只能大手一挥:砍。寒气传递的太快了

时光回溯到 2022 年初,半导体代工厂的情形还是这样的:多家厂商业绩创新高,台积电、联电 2021 年营收增幅约为 20%,中芯国际则为 40%。

随后,厂商陆续提高资本开支,台积电 2022 年资本开支预计 400 – 440 亿美元,其中八成用于 7nm 及以下先进制程的开发。

而到了 10 月,台积电来了个大转变:预计 2023 年整个半导体行业可能下滑,台积电随即下调资本支出至 360 亿美元。

其他半导体厂商也和台积电一样,一边公布惨淡业绩,一边为自己当初过度的资本支出寻找台阶:

·英特尔第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 20%,净利润同比下降 85%,同时将资本支出计划从 270 亿美元下调至 250 亿。

·韩国内存大厂 SK 海力士第三季获利下滑 60%,明年资本支出削减 50% 以上。

·三星电子预计,第三季度的营业利润将比去年同期下降近三分之一;英伟达公布的第二季度收益下滑了惊人的 51%。

·全球第三大芯片代工厂格罗方德直接裁员,5.7% 的员工感受到了寒意。

厂商们集体的起伏背后,其实反映出一个现象:供需错配。

疫情以来,居家办公使人们对手机和平板的需求增加。2021 年,全球智能手机系统级芯片 SoC 出货量达 13.5 亿颗,同比增长 4.1%。与此同时,供给端却紧张;自 2020 年夏天起,半导体设备利用率从未低于 90%。

于是半导体厂家纷纷寻求扩产。但芯片行业的特殊之处在于,扩产需要时间,晶圆代工厂从建设到量产,大约需要两年。在此期间,一旦需求回落,芯片行业就会陷入衰退。

如今的情况,正是厂商们最不愿看到的。

作为台积电最大的两个客户,苹果在 iPhone 14 系列发售一个月后,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下降了 5%。高通在季度业绩预告中,将今年 5G 手机的出货量,从之前的 7.5 亿下调至 6.5 亿,对当前财季的销售额预期,也比华尔街低 20 亿美元。

需求萎缩,产能过剩,库存爆表。无论寒意是否已笼罩整个行业,它都已传递给了全球几乎所有的半导体公司:英伟达的股价从年初高点下跌了 65%;AMD 跌了 62%;ASML 跌了 56%;英特尔最为惨重,股价一路跌回了 22 年前。

2 月 21 日,台积电成立 35 周年之际,创始人张忠谋回顾往昔:若 35 年前成立时就投资台积电,如今能赚 1000 倍。

从这个角度看,张忠谋其实准确预警了自家公司的高点。毕竟仅过了半年多,当年那批投资者就只能赚 500 倍了。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