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能源汽车格局走向:蔚小理还能坚持多久?

1次阅读

共计 168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年来,尽管全球经济环境不佳,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许多行业都迎来了考验,但新能源汽车市场却逆势而上,持续高速发展。传统燃油车逐渐被边缘化,清洁能源汽车成为未来的主流方向。2022 年,国内上市的新能源汽车达到了 70 款左右,从这些新车型中,可以观察到行业四大主要变化,既是过去一年的总结,也为未来指明了方向。

SUV 逐渐取代轿车,成为市场主流

在 2022 年新车上市中,SUV 车型占据了绝对优势,共有 34 款,而轿车则只有 21 款。早在 2021 年,SUV 就已超过轿车,成为国内销量的主力。这一趋势明确显示,未来 SUV 的市场份额持续扩大。有人觉得,轿车颜值高、省油、驾驶感更好,但中国家庭观念更倾向于空间大、实用性强的车辆。实际上,大空间的 SUV 不仅提升了乘坐舒适度,还便于载货和家庭出行,这是许多消费者选择 SUV 的核心原因。

新能源时代,SUV 的能耗问题逐步解决

过去,SUV 由于较高的能耗,出行成本高,经常被认为不够经济。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即便体积较大的 SUV,电力驱动也大大降低了使用成本。中大型 SUV 每百公里的电耗在 13 到 17 度左右,电费每度约 0.5 元,整体运行成本仅为燃油车的三分之一。虽然高体积带来风阻和操控性的问题,但这部分不足正被科技创新逐渐缓解。值得注意的是,SUV 因用料和制造复杂,价格相较轿车也高出约 15%,但在成本逐步降低的趋势中,SUV 未来还能持续增长,尤其是在家庭用车市场。

自动驾驶技术加速普及,激光雷达将成为标配

未来的汽车自动驾驶,离不开强大的算力和激光雷达技术。2022 年,国内多款新车装载激光雷达,其中路特斯 ELETRE 配备了四颗激光雷达,显示出高端续航和智能化的趋势。同时,芯片制造巨头英伟达推出了算力高达 2000TFLOPS 的 Thor 芯片,推动自动驾驶的技术边界。激光雷达价格已从数十万元下降到千元以下,这是行业实现普及的关键。华为、禾赛科技等公司不断研发和降低成本,目标是让激光雷达变得人人都能负担得起。虽然自动驾驶在商用方面仍有政策限制,但车企早已开始为未来升级做准备,逐步实现技术落地。

续航焦虑得到缓解,电动车普及在即

充电难和续航不足曾是制约新能源车普及的主要问题。2022 年的国庆假期,充电排队成为常态,特别是在冬季,低温会显著降低电池效率。解决方案主要有两类:一是提升快充技术,让充电时间缩短到 1 小时以内;二是增加电池容量,推动超长续航车型问世。其实,随着技术进步,百公里续航超过 1000 公里的车型逐渐成为市场新宠,比如蔚来的 ET7、2023 年即将上市的小鹏 G9 等。长距离续航的普及,有望彻底缓解用户的里程焦虑,为电动车的进一步普及扫清障碍。

自主品牌崛起,行业格局迎新变革

2022 年,新车上市中,除了少数几款合资车型,其余几乎全部来自国内自主品牌。蔚来、理想、小鹏以及传统车企如吉利、长安都在加快布局,逐步打破合资品牌的垄断。国内车企凭借供应链和制造优势,也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如比亚迪和蔚来不断拓展欧洲市场,与特斯拉竞争。这轮崛起对行业既是机遇,也带来挑战:技术差距缩小,竞争日益激烈,但亏损压力也越来越大。造车新势力亏损严重,2022 年前三季度,蔚来亏损达 86 亿,小鹏亏损接近 70 亿。逐渐实现盈利、降低成本,成为各企业的共同目标。

未来展望:竞争激烈,盈利仍存压力

虽然行业整体走向成熟,但新势力企业要实现盈利依然困难重重。投入巨资建设工厂、研发新技术、扩展产能,资金链压力巨大。蔚来、理想等头部企业虽然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但亏损情况仍未根本改善,可能面临被收购或合并的风险。行业高层人士普遍认为,未来能存活且具有竞争力的,将大概五家左右,甚至可能只剩下一家独大。对于那些尚未盈利的企业,持续亏损意味着必须不断融资和转型,否则就有可能被淘汰出局。

总的来看,2022 年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成长的一年,技术、市场、生态体系都在不断优化。未来,行业依然充满变数,但可以预见,随着技术成熟和产业链完善,新能源汽车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而对于企业来说,只有在创新、成本控制和市场布局上下功夫,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持续发展。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