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37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随着智能手机行业的积雪逐渐融化,机圈在双十一促进的契机下恢复了盛况。数据显示,2023 年第三季度国内智能手机销量同比增长 2.3%,已经连续四个季度实现正增长,预示着国内手机市场即将迎来近五年来的首次年度增长。
在这样的背景下,vivo、OPPO、小米、荣耀和一加等品牌相继召开了产品发布会。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手机厂商似乎显得格外急切,竞争的火药味愈加浓厚。
10 月 14 日,vivo 发布了 vivo X200 系列;接着在 10 月 24 日,OPPO 推出了 Find X8 系列;而小米 15 系列则在 10 月 29 日登场,10 月 30 日荣耀也推出了 Magic 70 系列。如此密集的发布会让人应接不暇,各家旗舰机型纷纷亮相,力争夺得市场的青睐,简直是“白刃战”的节奏。
紧张的市场竞争
与往年相比,今年 10 月的手机发布会显得格外热闹,背后有一丝紧张。厂商们似乎都急于将新产品亮相,一个接一个地推出最新的手机。通常情况下,一款新机的详细信息会在发布会上揭晓,但如今一些产品在发布前一周便已出现开箱视频,几乎完全透漏了其配置,只有价格在发布会中揭晓。
这种情况使得一些厂商的发布会过于冗长,结果引来了不少的吐槽声。荣米 OV 可以明显感受到这种“急迫感”,其表面的原因或许是想在双十一期间占得先机,但在背后,华为的回归或许也给他们带来了压力。
据消息称,华为的 Mate 70 系列将于 11 月正式上市,预计其备货量将比 Mate 60 系列增加近 50%。此前,华为与苹果共同占据了中国高端手机市场的主要份额,而华为的回归意味着荣耀、小米等品牌在高端市场上的竞争将愈加激烈。
Counterpoint 的数据显示,2023 年第三季度华为以 16.4% 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仅次于 vivo。因此,各手机厂商急于在华为 Mate 70 系列发布前插入市场,以争取首销的最佳时机。谁都不想经历去年 OPPO 因华为的强势出现而遭遇的“尴尬”。
然而,荣米 OV 虽然扎堆推出旗舰机型以规避华为的竞争,却依然无法避免内部的激烈互杀。大家都在“拼刀”,一旦对手先露出破绽,受伤的可能性就会大幅增加。
vivo 的问题与小米的涨价
在这样的竞争氛围中,vivo 面对的不仅是华为的压力,还有自身的问题。vivo 的 X200Pro 因影像炫光问题而受到用户的质疑,从之前的“口碑爆款”变成了舆论的焦点。这一硬伤无疑让 vivo 在高端市场的形象受到影响,变成了其发展的“绊脚石”。尽管 vivo 采取了 OTA 优化和遮光配件等措施进行补救,但这种修补只能解决短期问题,难以消除用户的质疑。
相较之下,小米亦面临不小的挑战。尽管雷军在发布会上,自豪地展示了小米 SU7 Ultra,但对于小米 15 系列来说,其定价从 3999 元涨到了 4499 元,让不少人感到压力。对此,雷军在发布会前发微博表示涨价是因为 3nm 工艺的升级,加上供应链成本上涨和研发投入加大。
不过,综合各大品牌的情况,虽然硬件规格有所提升,但相对去年的涨价幅度似乎并不明显。例如,vivo X200 系列的价格相较于前代产品上涨 300 元,小米的这一波涨价也正是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果小米继续向华为靠拢,推出更高定位的定制版,未必能够顺利拉升其平均售卖价格,但小米长久以来以性价比为基础的策略,在高端市场或许会面临更大的考验。
AI 手机的潮流
在这轮发布会上,各厂商虽然在性能、影像和续航等方面各有侧重,但 AI 的应用毫无疑问成了大家公认的热点。从 1997 年“深蓝”战胜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以来,AI 虽然在不断发展,但真正的商业化问题仍在困扰着各个品牌,尤其是在手机领域。去年下半年,各大品牌就已经推出了所谓的“AI 手机”,但直到现在,AI 手机在消费者心中仍然没有形成强烈的认知。
在这样的背景下,荣米 OV 都在全员加码 AI,试图将 AI 从附加功能升格为核心竞争力。荣耀 CEO 赵明认为,过去的 AI 缺乏贴近真实用户需求的连续性体验,因此他们希望通过创新来改善这一问题。而 OPPO 则更愿意抱紧技术,将 AI 的核心技术握在手中,并且已经成立了 AI 中心,借此进行前沿探索,甚至招募了相关人员以加速这一进程。
小米则在 AI 的开发方面,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后开始有所动作,今年的小米澎湃 OS 2 中内置了不少 AI 功能,如动态景深壁纸、AI 写作助手等。但由于市面上已有更成熟的第三方应用,这使得小米在 AI 领域的优势更多体现在其 IoT 生态的协同层面。当前,AI 手机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从简单的应用向传统手机操作交互的重塑发展,显然小米这次的“缓进”策略有些掉队。
以点外卖的场景为例,尽管以往繁琐的操作过程已成为习惯,但 AI 手机则试图借助智能化整合这一过程,从而提升用户体验。例如,荣耀的 YOYO 智能体可以通过一句话便能完成各类操作,而 vivo 的“PhoneGPT”同样提供了语音操作的便利性。这种深度嵌入的 AI 交互,不仅是对手机操作的重新定义,也为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潜力。
国产厂商迎头赶上
当下,苹果手机在市场上正面临滑坡,与其保持多年的高销量相比,显得疲软。以 iPhone 16 系列为例,其多款机型开售后即遭降价。这为各大厂商提供了难得的窗口期。虽然苹果推出了搭载 Apple Intelligence 的 iPhone 16 系列,但其 AI 功能在国内仍未上线。
这为国产厂商提供了追赶的机会,借助 AI 的力量,各大品牌都在寻找打破苹果垄断的机会。OPPO 和小米都在设计等方面逐渐靠近苹果的风格,以求在消费者中树立新的认同感。
小米 15 系列通过专利设计实现了窄边框,而 OPPO Find X8 系列的设计与苹果更是有惊人的相似度。这表明这些国产厂商在学习过往经验的基础上,正一步一个脚印,采取细致的策略来削弱苹果的市场份额。
这一系列的变化,为未来的智能手机市场带来了更多的期待和可能性。随着 AI 和其他新技术的发展,国产品牌能否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并创造出属于自身独特的品牌价值,值得我们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