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坤卸任易方达副总,近三年业绩究竟如何?

5次阅读

共计 182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继萧楠、陈皓之后,易方达基金又一位副总经理级投研高管卸任。5 月 16 日晚间,易方达基金公告称,张坤因工作调整,离任公司副总经理级高级管理人员,将专注于投资管理工作。

根据一季报披露数据,张坤目前在管规模为 608 亿元,是全市场管理规模最大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2020 年、2021 年期间,多位基金经理升任易方达基金副总级高管,晋升多与产品规模增长有关。易方达明星基金经理陆续升职后,行业内掀起“投而优则仕”之风,公募投研副总批量诞生。不过,2024 年以来,业内卸任高管职务的基金经理明显增多,“投而优则仕”的趋势已经逆转。不少副总经理放下高管职位后,继续在原公司担任基金经理。张坤是此轮基金经理“投而优则仕”的第一人。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不愿当高管了呢?一家公募基金总经理表示,明星基金经理卸高管职位,是出于业绩压力、行政事务分散投研精力等因素考虑,也有基金经理担忧金融业降薪趋势下公募高管的限薪。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总监孙珩认为,基金业正从“明星基金经理”模式向团队化、专业化转型,这会影响公司人事战略,促使高管层面有所变动。

以易方达基金四位主动权益副总经理级高管为例,陈皓、萧楠、张坤三位均卸任高管职位,专注投资。冯波则卸任了部分产品,继续担任高管。各家公司的明星基金经理走上高管岗位后,精力分配情况不同。一些基金经理仍专注投资,如张坤。一些基金经理则开始更多兼任管理职责。

在主动权益类基金业绩低迷多年的背景下,基金业不得不正视基金经理与高管分工的本质不同。这其实也是基金经理在行政管理与投研之间重新选择的过程。公募基金行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及主动权益基金整体跑输指数的背景下,基金经理为应对市场变化,需要不断打磨和精进自己的投资能力和策略,有些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业绩压力大,希望减少其他职务干扰,专心做好投资。

根据近期证监会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对“基金投资收益”的衡量要求有了新变化,全面向投资者利益靠拢。基金投资收益指标不仅包括传统的基金产品业绩情况,也涵盖了投资者盈亏情况。对于基金公司来说,未来投资者盈亏及占比、业绩比较基准对比、权益类基金占比、投研能力评价情况等衡量“投资者获得感”的重要指标也将纳入基金公司评价指标体系。

《方案》对高管和基金经理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且各有侧重。对于公司高管来说,基金投资收益指标权重不低于 50%;对基金经理的考核,基金产品业绩指标权重不低于 80%。对基金投资收益全面实施长周期考核机制,其中三年以上中长期收益考核权重不低于 80%。也就是说,未来对于基金公司高管的考核中,“投资者盈亏情况”这一指标的重要性大大提高。而对于基金经理来说,业绩指标仍占主导地位,但更强调在三年以上长周期中与基准的比较。

从业内实际运作情况来看,过去几年投资者在主动权益基金上投资体验不佳是普遍现象,反映出基金委托代理模式长期存在的困境,具体体现在基金投资者、基金经理与基金公司的利益冲突上。有业内人士分析,对于高管来说,考核指标的多元化有助于激励其全面关注公司的长期发展和整体利益,避免为了短期的投资收益而采取一些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的冒险行为。对基金经理来说,将基金产品业绩作为考核的重点,薪酬机制与业绩挂钩,可以使基金经理的收入与他们为投资者创造的回报紧密联系起来,同时也对业绩不佳的基金经理形成有效的约束。

从张坤的业绩来看,其在管的四只基金中,除了 2020 年 6 月发行的易方达优质企业三年持有期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4.92%)并跑输基准,另外三只基金均不同程度超越基准。具体来看,易方达优质精选由此前的易方达中小盘转型而来,是管理时间最长的产品。自 2012 年 9 月 28 日任职以来,总回报 425%,年化约 14%;易方达亚洲精选为 QDII 基金,任职十年有余,年化回报为 3.4%,累计超越基准近 7%;易方达蓝筹精选管理规模最大,任职年化回报为 9.76%,超越基准 70%。不过,从监管层最新要求的三年期业绩数据维度来看,除易方达亚洲精选,另外三只基金 2022 年至 2024 年三年期业绩均跑输基准超过 20% 以上。

据《方案》,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低于业绩比较基准超过 10 个百分点的基金经理,要求其绩效薪酬应当明显下降;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显著超过业绩比较基准的基金经理,可以合理适度提高其绩效薪酬。易方达内部人士证实,卸任后,张坤将继续坚守在基金经理岗位上,全身心投入到投资管理工作中,努力为持有人创造长期可持续回报。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