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港股二次上市:融资与国际化的双重考量

4次阅读

共计 93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作为国内物流行业的领军企业,顺丰控股终于在港股实现了二次上市,成为行业首家同时在 A 股和港股挂牌的快递公司。11 月 27 日,顺丰以每股 34.30 港元的价格在港交所发行,首日股价小幅上涨,市值约 1740 亿港元。相比之下,其在 A 股的市值虽曾达到高峰,但近几年两年大幅缩水,急需拓展新的融资渠道。

顺丰最初对上市持反对态度,但随着企业发展和资本环境的变化,其资本运作能力逐渐凸显。自 2017 年借壳上市以来,公司累计融资超过 680 亿元。同时,顺丰通过拆分旗下多家子公司在港股布局,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运作体系。

此次港股二次上市的核心目的依然是资金需求强烈。顺丰在时效快递和业务扩展方面资金投入巨大,例如鄂州机场建设耗资逾 26 亿元,助力国际货运航线的开通。此外,国内竞争加剧及国际业务拓展也带来了财务压力,负债规模大幅增加到 1200 亿元左右,这笔来自港股的融资预计将缓解现金流。

除了融资,借助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平台优势,顺丰将更好地联接全球资本,推动国际化战略。顺丰的海外扩展始于收购嘉里物流,虽国际业务收入曾达高峰,但因全球供应链调整,2023 年有所下滑。公司需持续巩固国际市场地位,同时面对极兔、菜鸟等对手跨境电商大客户的竞争。

在业绩方面,截至 2024 年前三季度,顺丰以超过 2000 亿元的营收和近 80 亿元净利润领先业内同类企业。其选择 ”A+H” 结构二次上市,既利用了内地和港股市场的资本优势,也彰显其行业龙头地位。虽然港股快递板块整体表现疲软,但顺丰依旧拥有较强的市场话语权和溢价空间。

同时,顺丰的同城即时配送虽然增长缓慢,在即时零售竞争激烈的背景下面临挑战。未来,业务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国际物流和同城配送的拓展。

今年,顺丰加入了众多 A 股公司赴港二次上市的行列,其中包括美的集团等,体现出资本市场对双重上市结构的偏好。政策利好、市场流动性提升以及国际化需求成为推动因素。

作为一家擅长资本操作的企业,顺丰通过分拆子公司和灵活资本布局,试图提升整体估值和市场认可度。然而,港股市场的冷清和子公司股价波动也提醒顺丰需继续证明自身实力。

总体来看,顺丰的港股二次上市不仅是为融资,更是布局全球市场的战略一环。未来该公司如何讲好“国际化”和“资金高效配置”的故事,将决定其资本市场的表现和行业地位。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