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链价格波动与行业前景分析

12次阅读

共计 133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过去一年里,光伏产业链的部分环节因价格持续低迷而承受巨大压力。近期,业内盛传光伏玻璃领域的两大巨头信义光能与福莱特联合牵头,计划通过停产检修的方式削减 30% 的产能,以应对市场价格下行趋势。

尽管福莱特否认参与此次行动,但从多方信息来看,众多厂商确实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减产措施。这种调整并非强制性,而是基于企业自身的经营判断。一位光伏辅材行业的分析师指出,这样的策略旨在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并优化资源配置。

作为光伏辅材之一,光伏玻璃主要供应给组件制造商,其市场格局高度集中,信义光能和福莱特占据了超过半数的市场份额。由于原材料成本上涨以及市场竞争加剧,这些龙头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其经营策略。特别是冬季来临之际,上游天然气价格可能上涨,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与此同时,光伏胶膜行业也遭遇相似困境。自 8 月以来,随着部分中小型企业的退出,胶膜价格趋于平稳。尽管如此,胶膜厂商仍需面对来自组件厂商的压力,后者往往追求更低的价格和服务质量。

供需平衡的重要性

信义光能管理层曾强调,价格的决定因素始终是产业链内部的供需状况。只要避免过度扩张,价格便有望回升,同时改善企业的盈利能力。然而,事实证明,即使是在原材料成本较低的情况下,信义光能上半年的毛利率仍低于预期,仅为 21.5%,远低于 2021 年的高水平。

这一变化反映了 2021 年至 2022 年间光伏组件需求激增所带来的短暂繁荣局面已告一段落。在此期间,虽然政府适度放宽了对光伏玻璃新增产能的限制,但大量新产能的释放迅速改变了原有的市场平衡,导致供过于求的局面出现。

据统计,2022 年全国光伏玻璃累计产量同比增长 53.6%,而信义光能和福莱特这两家主导企业更是实现了 44.4% 和 70% 的增长。即便如此,信义光能依然坚持谨慎扩张的原则,认为过快的增长可能导致整个行业的失衡。

胶膜行业的调整

相较于光伏玻璃,胶膜行业的情况稍显温和。胶膜产品与组件的关系更为紧密,许多胶膜厂依赖于特定的组件厂商。因此,当组件厂减产或压价时,胶膜厂往往会受到直接影响。

近年来,福斯特凭借其强大的市场地位,通过战略性降价来保持竞争优势。尽管如此,随着市场竞争加剧,福斯特也开始寻求新的增长点,特别是在海外市场拓展方面。

相比之下,斯威克等二线企业则更加注重财务稳健性,优先考虑回款安全而非盲目扩大市场份额。数据显示,福斯特目前的产能约为 30 亿平方米,远远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

寻找突破口

当前,光伏组件的价格已经逼近成本底线,行业内竞争依旧激烈。最新一轮的中国华能集团光伏组件集采中,最低报价仅为 0.655 元 / 瓦,显示出买家对价格的高度敏感。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发电集团已经开始尝试改变传统的最低价中标模式。例如,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组织的相关会议就探讨了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质量标准提升来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国家能源集团则采用两步法评分体系,既考量技术和商务能力,又兼顾价格因素。

分布式光伏项目的投资者也越来越重视长期收益而非短期成本节约。他们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提供更高发电效率的产品。

尽管如此,光伏行业的未来走势仍充满不确定性。正如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所言,价格走向取决于供需关系和企业间的竞争态势。对于众多从业者而言,耐心等待或许是现阶段的最佳策略。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