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15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当前,全球许多国家和城市都在面对人口老龄化和出生率持续走低的压力。2023 年初,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中国 2022 年底人口已减少 85 万,首次出现负增长,这是自 1962 年以来的首次。与此同时,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也发出警示,指出低出生率与人口老龄化形成了严重危机,甚至影响到国家的社会运作能力。类似的担忧也在韩国、保加利亚、以及其他国家中出现,大家都在想办法逆转人口萎缩的趋势。
各国纷纷试图采取措施,比如韩国为每个新生儿家庭发放津贴、保加利亚延长产假给予高比例薪酬、日本增加儿童相关预算甚至推动护理机器人项目来支持老龄化社会。这些措施虽然有一定成效,但根本上还需要从城市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想出新办法。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城市要持续高速发展,除了经济条件外,充裕的人口和多元化的人才储备是最重要的因素。人口的作用毋庸置疑,没有足够的人口支撑,房地产、服务业甚至创新都难以持续。城市的人气不仅体现在人口总量,更体现在旅游、商业活动、国际交流的活跃程度上。然而,人口多并不意味着无限制的扩张,城市的容纳能力有限。如果人口过多,环境污染、空间紧张、资源压力问题就会变得突出。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城市到底能承载多少人口?如果超过了这个“天花板”,扩张还行不行?
假设“人口决定命运”的观点成立,那么,我们要实现城市的持续活力,又不能掉入老龄化的陷阱中。过去依靠人口红利推动的沿海大城市,下一轮的动力或许来自于新的迁徙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我提出的一个大胆设想是:建设“数字游民友好城市”,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数字游民?
数字游民指的是那些无需固定办公场所,依靠互联网连接工作的人群。他们可以在咖啡厅、公共图书馆、共享办公空间,甚至房车里远程办公,哪里有网络,哪里就是工作地点。这一概念最早由日本日立前 CEO 牧本次雄在其 1997 年的著作《数字移民》中提出,他预言高速无线网络和移动设备会打破地理界限,让许多人选择卖掉房子,过上自由自在、边工作边旅行的生活。
数字游民的崛起背后,有几个时代背景的支撑:
- 超过一半的人口已经或正在加入线上生活和工作的行列。
- 年轻人越来越希望打破一份工作的地理限制,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和环游世界的梦想。
- 有接近一半的人认为自己是“世界公民”。
- 数据依赖性逐渐超越食物,成为生存的重要保障。
疫情加速了这一趋势:居家、混合、远程办公成为新常态,全球居民用滚动式的远程工作和生活探索来重新定义生活方式。据 MBO Partners 数据显示,目前美国已有超过 1500 万数字游民,全球约有 3500 万,预计到 2035 年,这一数字将突破 1 亿。
实际上,数字游民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谋生,比如通过搭建电商平台、借助社交媒体、开设无货源店铺、进行网络推广等。城市也开始认识到他们对地方经济的潜在贡献,纷纷制定优惠政策吸引这批新兴群体。例如,爱沙尼亚在 2020 年推出数字游民签证,为持有固定收入的远程工作者提供最长一年的居住许可;瑞典、巴西等地也推出类似签证方案。马来西亚则设立了“数字马来西亚”计划,鼓励数字游民在当地居住和工作,享受税收优惠。
为了方便数字游民的生活和工作,许多平台也建立了数据库,比如 Nomad List,提供全球城市的排名,依据生活成本、网络速度、安全性等因素,帮助他们选择最合适的落脚点。排名前列的城市多为像巴厘岛、里斯本和曼谷这样的旅游热点,而在中国,海口、广州、常州等城市也逐渐崭露头角。
如何打造数字游民友好城市?
核心其实是“地理套利”,即利用不同区域的经济差异,让数字游民以较低的成本过上更高品质的生活。为此,城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
高速、稳定的网络是必要条件。数字游民需要强大的网络保障远程视频、在线协作和数据传输。城市应投资建设高速、普遍覆盖的网络基础设施,不仅可以吸引数字游民,还能带动整体的信息消费和数字化转型。
二、打造低成本共享空间
提供价格合理、设备完善的共享办公空间和住房,既可以满足短期和长期居住的需求,也能激发创新和交流。设计优良的工作空间,有助于提高效率,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数字游民彼此认识、合作。
三、丰富生活文化娱乐
良好的生活体验必不可少。包括交通便利、超市、咖啡厅、图书馆、健身房、瑜伽馆,甚至宠物医院,应提供多样化、价格合理的服务,让数字游民在当地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便利。
四、安全和稳定的环境
良好的安全保障是基本前提。城市应增强安防措施,保障居住者的财产和人身安全,让数字游民可以专心工作,少忧虑生活风险。
五、便捷的签证政策
简化签证和居留手续,提供长签或续签的便利,减少入境和离境的繁琐,增强城市吸引力。这还包括对跨境税务、居留权益的支持,以营造友好的居住环境。
正如科技行业领袖克雷格·麦考所说:“人类原本就是游牧的,这或许是人类最自然的状态。”未来,城市若能洞察这一趋势,逐步建设适应数字游民生活的设施与政策,就能在全球竞争中占得先机,有望成为“数字游民之都”。
当然,这对个体来说,也意味着许多挑战,包括工作纪律、生活自律和情感管理;对城市而言,还需在政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不断完善。只有树立正确的信念,积极探索,才能在未来的数字化时代赢得更大的发展机遇。这或许就是未来的城市发展新方向——吸引、包容、支持数字游民,共同迈向持续繁荣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