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6000亿梦”何去何从?

41次阅读

共计 108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年来,大家都在关注格力电器的“6000 亿梦想”,但这个目标似乎一直悬而未决。2018 年,董明珠曾信心满满地许诺,五年内实现 6000 亿的营收目标。那时,格力手握巨额资金,底气十足。
不过,五年前的承诺到底实现了吗?数据显示,2018 年至 2023 年前九个月,格力的营收一直在波动,最高也就 1902 亿元,没有达到预期的 6000 亿目标。相比之下,小米从 2019 年的 2058 亿元开始,逐步超越格力,差距逐渐拉大。
尽管如此,2023 年,格力终于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营收突破 2000 亿,达到了 2050 亿到 2100 亿,净利润也创新高,达到 270 亿到 293 亿。这个成绩对于格力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因此,董明珠重新定下了目标:在未来五年(2024-2028 年),实现营收翻一番。她充满信心,表现出强烈的战斗欲望。然而,外界对于她的评判依然存在分歧。一些人觉得她的决策变得难以理解,手机和新能源的市场尝试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她依然劳苦功高,为中国制造赢得了崇高声誉。
董明珠带领格力,从绿色制造、分红回馈股东,到跨界布局造车,成就斐然。尽管 6000 亿的目标未能实现,但多年来的分红超过 1390 亿,股份回购 270 亿,也彰显了公司的财务实力。
不过,格力的营收迟迟没有明显增长,很大程度上与转型不顺有关。作为行业巨头,格力曾与美的、海尔一起,站稳了中国家电市场的中心,逐渐向全球扩展。这些努力带来了行业话语权,但也让行业天花板逐渐显现。
为了突破瓶颈,三大巨头纷纷转型扩展:美的和海尔采取买买买策略,格力也不甘落后,涉足手机、芯片、新能源汽车等新领域。尤其是造车,成为重中之重。
早在 2016 年,董明珠就萌生了造车的念头,甚至以 130 亿元收购银隆新能源的全部股权。不过,最终因中小投资者的反对,董明珠不得不以个人身份持股银隆,这个决策也带来了一些困扰。
通过银隆造车的尝试没有带来预期的业绩增长,反而暴露出格力在新能源、造车领域的技术与经验不足。格力的布局以 B 端市场为主,但要实现从工业应用迈向 C 端市场,却遇到不少难题。相比之下,小米的行业布局更加果断,从智能硬件到自动驾驶,展现了强大的技术野心。
未来,格力仍有潜力挖掘。传统王牌空调依然是增长引擎,尤其是在矿机空调和中央空调市场,格力占据领先地位。同时,格力的“零碳源”空调技术也值得期待,借助钛酸锂电池,格力在绿色能源和智能空调融合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虽然 6000 亿的梦想暂未实现,但格力依然有能力在新的细分市场中找到新的增长空间。董明珠的远大战略志在千里,老骥伏枥,志在驰骋。未来,格力的再次腾飞,值得期待。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