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73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随着动漫文化不断与城市发展结合,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开始探索用二次元元素打造独特的城市形象和文化。早在十年前,这种趋势就已悄然萌芽,而现在,这种融合正变得越来越热烈,甚至成为城市振兴的重要手段。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城市通过“圣地巡礼”的方式,吸引大量粉丝前往,比如静冈的“樱桃小丸子”乐园、镰仓的《灌篮高手》火车站,以及江西龙虎山的《一人之下》。这些地方依靠动画故事背景,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流行的二次元文化打卡点,形成了所谓的“动画圣地”。
而另一种更深入的方式则是塑造城市的标志性 IP 和角色,将其作为城市形象的重要一部分。例如熊本县以熊本熊作为吉祥物,不仅成为深受喜爱的表情包和公共形象,更带动了县域经济。据统计,熊本熊出道两年内,为当地带来了超过 76 亿人民币的经济收益,同时也成功把熊本县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日本的这种“痛城”战略层出不穷,不仅依靠吉祥物,还通过动画、漫画塑造深度关系。沼津市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动画《LoveLive! Sunshine!!》让整个小城焕发新活力,吸引了海量年轻粉丝,旅游和相关产业迅速发展,甚至连市长本人都成了粉丝的忠实支持者。
这些“痛城”的共同点在于:以 IP 角色为核心,推动地方经济转型。比如,产业较为单一的县城,通过引入动漫 IP,借助角色带动旅游、文创、餐饮等产业的发展。而且,这些城市的转型多是由政府主导全面推动的,从公共基础设施到日常服务都充满了二次元元素。
中国的“痛城”现状及挑战
相比之下,中国的二次元与城市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在一些热门城市偶尔可以看到动漫元素的影子,比如杭州的公交主题“狐妖小红娘”、南京青奥会吉祥物“砳砳”,但整体来看,鲜少有城市形成完整的“痛城”。主要原因可能有两点:
第一,值得大规模打造“痛城”的多是经济实力较强、产业较为多元的一线或二线城市。这些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容易整合各种 IP 资源,形成长远品牌。而像远离产业核心的县城地产、基础条件有限,难以承担高投入带来的巨大风险,也难以真实还原动画背景,导致难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圣地”。
第二,国内动画作品的热度和影响力仍在发展中,IP 的生命力较短,容易受到故事内容争议的影响。例如,《大鱼海棠》曾引起广泛关注,但其故事和价值观问题,让相关旅游带动效应减弱。再如,张家界曾尝试通过虹猫蓝兔等国漫 IP 推动景区,但随着时间推移,IP 的影响力逐渐降低,难以持续带动经济和文化热度。
面对未来,中国的“痛城”探索何去何从
尽管目前缺乏大批成熟的“痛城”案例,但将二次元元素融入地域文化,依然是值得期待的发展方向。许多偏远乡镇或特色小城正努力通过旅游和文创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据调查,大约 68% 的县域将旅游和休闲农业作为重要产业发展方向,很多地方借助资本力量打造特色小镇、文化名城。通过引入有本土特色的动漫形象或文化符号,这些地方逐渐形成统一的旅游品牌,吸引年轻一代关注。
例如,日本借助吉祥物和动画塑造地区特色,带动旅游和文化产业。同理,中国也开始探索通过区域一体化推动“泛旅游产业集群”,引入如江西鹰潭小龙、小虎,宜春硒硒公主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动漫 IP,为旅游带来新活力。年轻人喜欢探索影视和动画的拍摄地,这为地区旅游提供了更多契机。
另一方面,在 IP 开发和运营方面,也需不断创新。成功的“痛城”多注重角色的广度和深度,结合故事情感打造持续的内容互动。例如,熊本熊通过组织丰富的营销活动、版权授权以及创作者合作,让其成为一种全民认知的文化符号。在中国,借鉴日本经验,结合当地特色,开发多样化的 IP 和衍生服务,是未来的重要方向,包括动漫、电影、周边商品、特色服务和体验项目等。
比如,张家界利用“神奇宝贝”IP 打造特色旅游,通过“房车体验”等创新方式,将二次元文化与实际产业结合,推动旅游产业升级。这些经验告诉我们,城市 IP 要不断赋予故事情感,形成深厚的文化联结,才能真正成为“痛城”。
总结:二次元赋能城市,未来值得期待
当前,随着文化和旅游融合不断深入,“痛城”模式在中国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地方特色,结合本土文化与动漫 IP,打造独具鲜明特色的城市形象。未来,或许会出现更多像日本那样的“漫画梦幻城镇”,用二次元的力量,点亮中国的城市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