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消费基因:百货公司如何塑造城市文化

33次阅读

共计 128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消费文化越来越盛行的今天,许多人可能不知道,早在百年前,上海的百货公司就已经运用了许多如今购物中心常见的吸引顾客策略,如“网红带货”、“节日促销”和多样化的娱乐设施。在读完《打造消费天堂:百货公司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一书后,人们不禁要重新审视我们今天的城市及其消费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近来,全球许多历史悠久的百货公司纷纷破产,而曾经代表高端时尚的百货商场却在市场竞争中逐渐淡出。那么,百货商场这种“舶来品”在中国百年间究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上海作为“中国百货公司摇篮”,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案例。

百货公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生产的机械化使得商品大量生产,随之而来的是如何消化库存的问题。此时,百货公司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应运而生。在西欧和北美,百货公司的出现并未取代原有的小商店,而是以其适应新生产模式的特性迅速发展并传播。比如,澳大利亚的第一家百货公司就是由来自英国的经营者创办的。

进入 19 世纪末,中国也受到这股零售革命的影响,首先是英商在上海和香港开设百货公司,接着是一些早期赴澳大利亚淘金的广东商人见证了成功后,将这种新型零售业态带回了国内。到 1925 年,上海的百货公司已达到一定规模,包括英商的“前四大公司”和华侨创办的先施、永安等知名商家。

但为什么上海能成为“百货公司摇篮”呢?一方面,上海的人口急剧增长为消费市场提供了强大支持。1866 年,上海县的总人口约为 54 万人,到 1934 年,这一数字激增至 350 万人,直到新中国成立时更是达到 540 万人,成为全球第五大城市。此外,上海在商品流通及贸易方面也位居全国第一,迅速形成了消费者所需的多样商品供给。

同时,交通基础设施的迅速发展也是推动百货公司崛起的重要因素。19 世纪 70 年代,纸驴车、马车和有轨电车等新型交通工具相继投入使用,显著提升了市民的出行便利性。这不仅扩大了购物人群,更提高了商品的周转率,对百货公司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助力。

除了经济上的影响,百货公司对上海城市空间的重塑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它们成为城市的新地标,尤其是在南京路上,透过巨大的橱窗展示丰富的商品,吸引了大量顾客,进而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在百货公司之前,沿街商铺多为小型独立商店,缺少展示和吸引人的方式,但百货公司的崛起让城市的商业氛围焕然一新。

书中提到,百货公司的商品多样化促进了城市建筑风格的变化。很多新的百货公司建筑高层大气,成为了地标性建筑。例如,美国的史都华商店是当时首个使用白色大理石外墙的商用建筑,具有极高的视觉冲击力。这样的建筑不仅吸引顾客,甚至带动了周边商铺变换风格,形成了现在的南京路商业中心。

百货公司还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它们作为新文化运动的载体,将民主、科学和平等观念通过广告传播给更多大众。在永安百货的广告中,可以看到流行的穿着和风格的展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现代女性形象的追求。

总的来说,百货公司的影响可谓深远,不仅改变了上海的消费方式,也塑造了其城市文化。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百货行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究竟未来的城市将会如何演变?这个问题等待时间来回答。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