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15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2023 年经济数据跌出全国前十的安徽,在今年一季度重新找回了一些优势。今年一季度,安徽、上海的 GDP 分别为 11293.6 亿元、11098.46 亿元,增速分别为 5.2%、5.0%。借着这不足 200 亿元的差值,安徽在一季度锁定全国前十席位,不过想要赢下全年,难度依旧不小。“抢十”大战再临,安徽想要拉升“下限”,压力给到皖北。
一直以来,皖北地区在经济总量、人均 GDP、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等诸多领域“掉队”明显,并因此被贴上长三角“短中之短”的标签。对于正谋求进位跃升的安徽来说,人口多、底子薄的皖北,无疑是全省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重中之重;放眼更大区域格局,推动皖北全面振兴,也被视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最后拼图”。
从公开报道看,安徽为修复这块“洼地”已经努力了 20 多年。近日,接连释放的新信号,让外界再度看到这个长三角“后进生”改变现状、补齐短板的希望——先是安徽省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 年)》的通知对外公布。新版规划赋予阜阳城市圈“引领皖北发展的核心区域,打造成为皖北城镇协调发展示范区和皖北新兴增长极”的定位。随后,安徽省政府召开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推进会,提出将集中力量实施“集中攻坚”,为皖北产业振兴进一步定调细分方向与“打法”。
在安徽的布局中,皖北 6 市被寄予厚望的为何是阜阳?其将如何挑起引领皖北全面振兴的重担?此时推动产业振兴有何深意?
皖北“龙头”之争
以全省近四成国土面积、承载约一半的人口,GDP 总量却仅占三成,人均 GDP 明显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发展等多重原因,皖北发展滞后的局面存在已久。尤其在近年安徽作为长三角“黑马”加速崛起的背景下,皖北掉队更加暴露出其“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人口跟经济重心完全不匹配”的现实。为扭转这一局面,早在 2001 年,安徽就成立了加快皖北地区发展协调小组。此后,安徽先后出台四个“10 条”,以及南北结对合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意在推动皖北跟上全省、长三角发展的步伐。“皖北振兴”更是几乎每年都出现在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中。
然而,20 多年过去,皖北落后的现实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此间曾有观点指出,皖北各地尚未形成发展合力,亟需一个龙头城市来带动区域振兴。这其中,呼声最高的当属蚌埠和阜阳两市。
在不少人看来,“皖 C”与“皖 K”的皖北“龙头”之争本无悬念。作为昔日的“江淮第一城”,蚌埠早年曾是公认的皖北乃至安徽省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公开资料显示,蚌埠立于交通,起于商贸、兴于工业,是安徽省第一座建市的城市。其在上世纪 80 年代就拥有完善的工业体系,工业总量稳居安徽全省第二位,经济总量居全省前三。
但这座辉煌一时的工业重镇,却在 1990 年后逐渐落入低谷。数据显示,1990 年蚌埠经济总量尚排名安徽省第五位,但此后陆续被芜湖、马鞍山等城市赶超。2021 年,GDP 负增长的蚌埠一连被同处皖北的宿州、亳州反超,全省排名跌至第九。
与之形成反差的是阜阳的上位崛起。公开数据显示,2010~2020 年间,阜阳 GDP 从 721 亿元增至 2724.5 亿元,全国排名从第 179 位跃升至第 98 位,十年间完成对 81 座城市的反超。在安徽省内,阜阳经济总量已多年稳居全省第四、皖北第一,成为继合肥、芜湖、滁州之后的“安徽第四城”。
一个更直观的经济增势对比是:近十年间,蚌埠与阜阳之间的 GDP 差距从 357 亿元扩大到了 1207 亿元。
除了稳坐皖北“头把交椅”的经济实力,阜阳还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发达的交通从阜阳东进邻省江苏、浙江、上海仅需半日之程,是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辖射和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西进河南、山西、陕西中原腹地,是加快西部开发的桥头堡。”阜阳市政府官网的一段表述直接明了。
能否挑起大梁?
阜阳作为皖北“带头大哥”的地位,也在历年安徽重点规划文件中先后得到印证。公开资料显示,在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蚌埠曾被明确定位为“皖北中心城市,带动皖业崛起的增长极”,阜阳则“努力建设成为带动皖西北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
而在安徽省“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同时被纳入安徽四大区域中心城市的蚌埠和阜阳,各自定位有了明显变化。其中明确,支持阜阳打造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中原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支持蚌埠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
直到今年 4 月,经安徽省政府批复的《阜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对外公布。其中,阜阳作为“皖北龙头城市”的定位得到确认,这也是该表述首次在安徽省级文件中出现。
然而,“龙头”身份的确认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眼下的客观事实是,仅从阜阳自身发展来看,目前仍有诸多难题待解。
从经济规模看,作为皖北“一哥”的阜阳,2023 年 GDP 为 3323.7 亿元。放眼毗邻地区的城市,苏北的徐州 GDP8900.44 亿元、盐城 7403.9 亿元,正朝着万亿目标大步迈进;鲁南的济宁、临沂 GDP 分别在 6000、5000 亿元以上,可以说和阜阳都不在一个量级。
在与经济体量紧密联系的产业结构上,阜阳第二产业占比 35.2%,相比之下,徐州为 40.7%,临沂为 38.9%,均明显高于阜阳。
作为安徽省内仅次于合肥的人口第二大市,城镇化水平亦是阜阳的一大短板。安徽省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 年,安徽全省城镇化率 60.15%,阜阳仅为 43.47%,在 16 个地市中居倒数第一。
去年 10 月,安徽省委书记韩俊曾在安徽省委常委会赴阜阳市现场办公会上直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阜阳市最大市情,要正视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缺少支柱产业、头部企业支撑,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城镇化水平偏低,开发园区效益不高,民生领域短板较多等。
重任之下,更显不足。摆在阜阳面前的,不仅是带动皖北“洼地”崛起的重任,更是作为“带头大哥”率先完成转型跨越的高难度挑战。
瞄准产业突破口
如当地媒体分析,皖北发展不足的原因有很多,但归根到底,指向的是产业的短板。韩俊也曾多次强调,皖北要振兴,首先产业要振兴。
为此,安徽省级层面经过两年多反复论证研究,最终确定支持皖北集中力量打造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四大产业集群,并制定相关实施方案。
在当地看来,汽车产业是安徽的首位产业;皖北蚌埠、宿州、淮北、阜阳等地市均在加快新能源光伏产业集聚,已建立起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新材料一直是皖北地区发展基础、优势地位都比较好的领域;绿色食品产业更是皖北具有传统优势和资源基础的产业。
换句话说,就是“行业有机会,皖北有条件”。这是皖北摆脱现状的突破口,也是决定阜阳能否尽快挑起大梁的关键。
一个可喜的变化是,近年来阜阳发力产业振兴已见起色。以阜阳重点瞄准的“十大特色产业”之首——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为例。2021 年底,全国首个大规模生产 N + 型大尺寸、超高效单晶太阳能硅片项目落户阜阳,项目总投资 82.2 亿元、成为阜阳光伏新能源产业“一号工程”。
在当地全力推进下,该项目仅在 76 天就实现从开工到试生产,全部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 200 亿元。
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千亿产业集群的历史性诞生。2022 年,阜阳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规上工业产值 1090 亿元,成为阜阳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同年,阜阳规上工业总产值达 3200 亿元,进入全国制造业百强市。
实现从“0”到“1”的突破后,阜阳还抱有更多期待。根据当地出台的《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倍增”行动实施方案》,到“十四五”末,全市制造业营业收入和产值比 2020 年翻一番;积极培育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绿色食品 4 个千亿产业,绿色建筑建材、生命健康、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纺织服装 4 个五百亿产业……
往更大范围看,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往往离不开地域之间的协同联动,而肩负引领带动皖北振兴的阜阳城市圈发展重任,“带头大哥”阜阳显然还将历经更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