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消费第二城,青岛能借演唱会成“顶流”吗?

4次阅读

共计 301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一年中跨度最长的旅游旺季暑期,演唱会经济正成为备受瞩目的“行走的 GDP”,被视作拉动城市消费的全新引擎。

近期,山东陆续出台了《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 加快旅游强省建设的行动方案(2024-2027 年)》《关于进一步促进经济稳健向好、进中提质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丰富发展“演出 + 旅游”等文旅深度融合业态,鼓励各地举办万人以上大型演唱会、音乐节。

作为山东经济第一市、北方消费第二城的青岛,已然确立了新目标——成为“最懂年轻人的演唱会之城”。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青岛 5000 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多达 35 场次,在全国范围内名列前茅。而在 2023 年以前,青岛一年举办的演唱会数量仅在两三场左右。

还有一组具有对比性的数据,2023 年,32 位艺人在深圳举办了 38 场演唱会,26 位艺人在北京开唱 41 场。当地媒体不禁感叹,“与‘顶流’比肩,青岛一跃跻身演唱会一线城市行列。”

然而,当下演艺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对青岛而言,无论是塑造新形象还是培育新产业,想要真正实现“爆火”并非易事。这一次,青岛能够成为“顶流”吗?

抓住演唱会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24 上半年全国演出市场发展简报》表明,今年上半年大型演出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演唱会、音乐节票房收入同比增长 134.73%,观演人数同比增长 63.35%。其中 5000 人以上大型演唱会对市场增长的贡献率最为突出。

青岛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不过,这座北方城市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演唱会重镇”。在 2000 年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青岛演唱会仅以“年”为单位推进,并不受演出商重视。

一个具有标志性的转折点出现在 2019 年。当年 7 月,青岛推出首个专业音乐节——凤凰音乐节,崔健、李健、朴树、华晨宇、毛不易等歌手轮番登台献唱,两天时间吸引了 4 万余名歌迷涌入,一举斩获同期音乐节冠军票房,年终排名位居第二,可谓“一鸣惊人”。

此后,青岛又相继推出了艾可什机场音乐节、岛屿青音乐节等自有 IP,期望进一步开拓音乐市场。公开数据显示,2023 年青岛共举办各类音乐节 24 场,凭借高频次的场次吸引了超 50 万人次的观众。

有了音乐节的经验积累,从去年开始,青岛演唱会开启了以“月”为单位的节奏,并在此基础上萌生出竞逐“演唱会之城”的想法。毕竟演唱会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为众人所目睹。

去年夏天,周杰伦在海口连开 4 场演唱会,吸引了 15.46 万人次观众,其中省外观众达 9.51 万人次,为海口带来旅游综合收入 9.76 亿元;

去年 8 月,TFBOYS“十年之约”演唱会落地西安,两天时间带动当地旅游综合收入 4.16 亿元;

今年 4 月,凤凰传奇 20 周年巡演首站在常州举行,两天吸引超 7 万乐迷,带动各项消费约 3 亿元……

由此可见,在上海、北京等“资深玩家”之外,越来越多二三线城市纷纷投身演艺市场,挖掘文旅消费潜力。后发的青岛能否复制又一个“出圈”案例?这个暑期档,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试金石。

数据显示,6 月至 8 月这三个月间,将有 13 位歌手在青岛举办 15 场演唱会。与去年全年 7 位歌手、9 场个唱相比,热度提升显著。

当地媒体称,青岛已步入演唱会一线城市行列。从票务软件数据来看,青岛演唱会的“想看”数据远远超过门票数,这意味着演唱会票房尚未达到峰值,“2024 年将是演出商测试青岛票房‘峰值’的一年。”

抓住年轻人

就在刚刚过去的周末(8 月 10 日),林宥嘉与张韶涵同时在青岛开唱。本月 24 日,马思唯与梁静茹的青岛演唱会也将在同一天举行。

此前的 7 月,青岛陆续迎来了张信哲、李健、黄丽玲、小沈阳等歌手的演唱会;而在 6 月,青岛更是一口气举办了六场演唱会,约 13 万歌迷入场,一举打破青岛市场、山东市场有史以来单月演唱会纪录。

尤其是 6 月 15 日和 16 日,堪称“青岛演唱会历史上值得铭记的日子”。周末这两天时间里,邓紫棋、陶喆同步开唱,吸引了近 10 万歌迷——官方数据显示,年轻人占比超过 70%。

向演唱会要流量,关键在于抓住年轻人。青岛毫不掩饰想要成为“最懂年轻人的演唱会之城”的想法。青岛市政府官网刊发的一篇文章中提到:

“2024 年,来自全国的年轻乐迷将青岛推上‘演唱会之城’的宝座”,“青岛正在营造‘年轻人友好’的音乐文化氛围,而年轻乐迷在尽情享受演唱会的同时也在不断为青岛造势,在音乐的名义下与青岛实现双向奔赴……”

年轻人不仅是消费力的象征,更关乎城市的未来。

根据最新发布的《青年人才集聚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 年)》,青岛将力争在三年时间内,新引进青年人才 45 万人以上,使青年群体占全市就业人员的比重保持在 70% 左右。

换句话说,青岛平均每年要吸引 15 万青年,难度着实不小。从操作路径来看,在年轻人的世界里拥有知名度、享有良好声誉,无疑是第一步。

事实上,近年来,山东曹县、淄博等城市接连成为“现象级网红”,吸引了年轻群体的热议和打卡,而青岛作为老牌旅游城市,反而显得有些逊色。

除了“红瓦绿树、碧海蓝天”,青岛能否再塑造一个新形象?

此前,当地曾提出建设帆船之都、音乐之岛、电影之都、品牌之都等城市文化品牌,但均未能“出圈”,认知度不高。

青岛市工商联曾撰文剖析当地文旅品牌存在的问题,认为“青岛文旅景点分布不均衡,整体形象不够鲜明,特色定位不够突出,缺乏一条串联的、令人记忆深刻的‘主线’”,直言“青岛在打开年轻人流量市场方面确实存在不足”。

“举办演唱会、音乐节可视为对‘主线’的一种探索。”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秦尊文分析指出,“与‘昙花一现’的网红不同,这种方式具有可持续性,能够向年轻人展示城市实力和品位,同时还能积累举办大型活动的经验,形成良性循环。”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则认为,山东目前人口外流的问题尚未完全扭转,青岛需要在其中发挥中流砥柱的引领作用,“演出市场还能为青岛带来不可估量的间接收益,青年人来得多、关注得多,城市就越年轻,上升的机会也就越多”。

抓住“长板”

相较于上海一年上百场的演唱会数量,青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演唱会作为当前消费市场的一大亮点,持续加大投入、优化供给,方向已然明确。

实际上,论经济实力,青岛在“北方第三城”的位置上已经停留了很长时间。近年来,青岛不断缩小与天津之间的差距,去年二者仅相差 976.96 亿元,若能进一步放大消费优势,有望实现排位晋升。

数据显示,2023 年青岛社消零总额为 6318.9 亿元,比上年增长 7.3%。在北方城市中,消费规模仅次于北京,是消费领域的“北方第二城”。

为实现 2025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 7000 亿元”的目标,青岛将今年确定为“消费促进年”,上半年社消零总额增长 5.6%,在万亿城市中位居前列。同期天津社消零总额同比下降 2.1%。

今年 5 月,山东曾专门发文,表态支持济南、青岛对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北方消费中心和重要国际消费目的地。对青岛来说,在全面提振汽车、家居等传统消费的同时,“举办大型演出、音乐节会”也就成为了推动服务消费提档升级的必然选择。

曾刚提到,青岛既不是省会也不是直辖市,引进海外演唱会或许更为容易,商业风险也更低。

秦尊文则表示,青岛消费市场辐射范围更广,涵盖了整个山东半岛及周边沿海省份,而天津的消费市场与北京存在不少重叠,“相较而言,消费是青岛的一大优势”。

他还提到,天津产业聚焦于重工、钢铁和石化等“大工业”和“大物流”,而青岛“轻重兼备”,选择更加丰富,“青岛很有可能在 3 至 5 年内超越天津”。正如当地媒体所言,青岛已经看到了超越天津的希望曙光。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