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42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进入 9 月开学季,“开学了,学校没了”这一荒诞“段子”在多地真实上演。近日,山西朔州“家长称取学籍卡发现学校人去楼空”引发热议,当地教育局通报该学校处于停止办学状态,未履行相关申请及通知程序。尽管学生已被安排转入其他学校,但小学、幼儿园“关停潮”已不容忽视。
“关停潮”袭来
幼儿园数量持续减少。9 月 2 日,福建泉州市鲤城区教育局发布公告,因城市项目建设拆迁、生源减少等原因,辖区 7 所民办幼儿园申请终止办学;8 月 31 日,黑龙江大庆市让胡路区教育局发布公告,当地 8 所幼儿园终止办学;7 月 22 日,江西省贵溪市教体局官方通报,当地 6 所幼儿园因拆迁、生源减少等原因停止办学,从 2024 年 7 月不再招生。“生源减少”“招生困难”是各地提及最多的原因,近两年民办幼儿园“一孩难求”消息频出,不少幼儿园加入“生源争夺战”,如山东临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曾喊出优惠口号。
今年 5 月,奕阳教育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短短十余年,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经历了“短缺—普及—过剩”三个阶段。2008 年为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相关政策推动下幼儿园数量稳步增长,到 2022 年全国幼儿园数量首次负增长,2023 年又有约 1.48 万所幼儿园“消失”,全国在园幼儿数量在 2020 年达到顶峰后逐年下降。
在幼儿园“关停潮”持续的同时,小学“关停潮”也在袭来。2014 年至 2023 年,全国小学数量从 20.14 万所降至 14.35 万所。东北地区受影响最大,2013 年至 2022 年十年间,黑龙江、吉林、辽宁分别有大量小学“消失”。东北人口负增长严峻,较早面临小学“学生荒”,2012 年至 2023 年全国小学在校生人数增长,而黑龙江小学在校生人数下降。
不能“无序关停”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德显等人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李祥云等人的研究显示,我国在园幼儿规模下降趋势未来可能变缓或呈先降后增趋势。很多行业人士认为学龄人口减少是优化调整教育结构的重要契机。
熊丙奇提醒,不能因出生人口下降就盲目关停幼儿园、小学,应更关注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质量提升。我国幼儿园、小学建设标准是十几年前制定的,班额较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教师幼儿比例也较低。有关测算表明,调整班额和师生比可避免幼儿园大规模关停和幼师过剩。
熊丙奇指出,应根据出生人口下降趋势调整优化幼儿园班额,提高师生比,推动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小学、初中也类似。此外,托幼一体的幼儿园发展模式受到关注,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婴幼儿托育需求大但入托率低,国家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 2 至 3 岁幼儿,上海等地已在探索幼托一体化试点。
资源优化配置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冯洪荣指出,我国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人口形势影响基础教育,要求基础教育资源配置跟上步伐。不少地方积极探索应对人口变化趋势。
2023 年 11 月,湖南省教育厅发布通知,提出有序组织幼儿园设并转撤,成为全国首个在省级层面提出调整幼儿园布局的省份,明确了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及农村地区幼儿园布局原则。同年 12 月,黑龙江省教育厅也强调应对学龄人口变化,调整优化基础教育布局结构。
当前各地教育资源需求“冷热不均”,人口主要流入地需填补学位缺口、增强师资力量,人口主要流出地则要改变规模化办学思路。如鹰潭市幼儿园“关停潮”背后涉及教育资源合并整合,不少地方以需求为导向,强化教育资源与人口、环境的协调度,深圳、西安等地积极推进学校建设项目。熊丙奇认为,应加大财政投入办好托育、学前教育等,减轻家庭养育、教育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