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前景广阔,从业者信心倍增

6次阅读

共计 444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今年诸多行业形势不佳,乡村领域的文旅、民宿行业受消费形势影响,收入普遍大幅下降,圈内招聘也不见踪影。然而,做农业的朋友仍在招人,涉及农学、育种研究、中小学研学带课等岗位。外出调研发现,民宿和文旅业主信心不足,一方面消费降级使主打中产、家庭亲子消费的民宿和文旅受到冲击,另一方面行业前些年快速增长后,热点地区产能过剩,开始内卷。新一批下乡的城市投资者察觉到变化,将目光转向农业领域。

比如“城乡投资人俱乐部”的一位前头部房企高管会员,走访乡村一年半后,选择了广西最北部资源县最偏僻的山区民族乡。他利用自身资源,在深圳高端社区开发优质农产品市场,同时面向农户按订单和标准种植,发展精准订单农业。他表示规模虽小但风险可控,农业本就发展缓慢,能从城市房地产思维转变为乡村农业思维,令人欣慰。

消费升级为何迟迟难以实现?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工业化、城市化,衣、住、行已取得巨大发展,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在收入趋紧的情况下,老百姓难以在这三方面投入更多资金进行升级,相关行业的消费品和资产价格也在下降,从这三方面寻求消费升级的答案较为困难。而食品、饮料、餐饮行业一直较为坚挺,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国人在吃方面很有心得,在县域调研中发现不少传统制造业面临困境,只有食品、饮料行业受影响较小且仍在发展。所以,“食”方面的创新与衣、住、行等方面的创新同样重要。

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消费发展历程:第一个十年主要解决“食”的问题,70 年代末、80 年代前半期,国家分地给农民,推广化肥、农药,乡镇企业大发展,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村消费额一度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60% 以上,还掀起“建屋热”,出现“内需拉动型的黄金增长”。第二个十年主要解决以“衣”、家用电器为代表的轻工业消费升级,80 年代末国家将经济重心转向城市及其国有企业,国企改革、城市高新技术园区迅速推进,1993 年取消粮票,民工潮兴起,轻工业迅速发展。第三个十年,进入 21 世纪后,国企改革结束,中国加入 WTO,工业品走向世界,以房地产为代表的“住”和基建投资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第四个十年,2010 年代的经济亮点转为移动互联网和新能源,移动互联网拉近了空间距离,新能源汽车解决了大众“行”的问题,汽车真正普及。这段历程呈现出明显的“食 - 衣(轻工业)- 住 - 行”逐步升级的趋势。如今,中国人的基础消费需求已得到满足,下一个消费升级的点最有可能在哪里呢?显然,住房价格过高,短期内难以升级;中国公共交通发达,汽车刚普及,也不具备升级条件;“衣”与大量轻工业产能过剩,同样无法承载消费升级。只有“食”最有承载新一轮消费升级的可能!

另一方面,与衣、住、行较高的满意度相比,中国人的食品消费升级需求长期未得到满足。首先是基本的食品安全问题,今年各种食品安全热点事件不断,如“槽头肉事件”“拉煤油的油罐车拉食用油”“硫超标枸杞”“单位点黄焖鸡米饭集体中毒”等,各大直播带货平台也频繁出现食品安全问题。长期以来,各种添加、保鲜剂、膨大剂、化工处理以及食品安全犯罪成本低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人的生活,且尚未建立有效的解决机制。其次是化石农业依赖问题,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化石资源,如农药、化肥、激素,虽保证了产量和卖相,但在田间地头及运输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管,导致滥用现象严重。这不仅危害消费者健康,还会使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同时化石农业模式下,农药、化肥、种苗及人工成本不断上升,农业作业越来越依赖国家补贴,竞争力却越来越低。中国人对此怨声载道却又无可奈何,安全、健康的农产品日益成为消费者的迫切需求。最后是吃好的问题,食品除了色香味的体验,还涉及蛋白质从植物到动物再到人的吸收以及高效转化的问题,这些最终都要追溯到源头的植物和土地。然而,在过度强调产业化、追求产量的过程中,我们的土地和农作物生产遭到长期破坏,许多食物本身的营养、元素被化工大量改造,最终的营养来源转向了化工和化工添加。吃是最直接、最大的刚需,在此背景下,安全、高效、优质的现代农业正逐渐成为消费升级以及乡村振兴的下一个风口!

这里需要区分一个误区,即不能将农业现代化简单等同于农业产业化。实际上,除了东北、华北、黄淮等大平原以及草原畜牧业地区,中国很多地区由于地形、水土等自然条件限制,难以推行产业化。另一方面,从国家层面来看,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并非纯粹的市场属性,而是国家的“半公共品”,因此必须控制量价,将主要农产品维持在微利状态。现实中,加上化石农业和人工成本急剧上升,以及不可控的市场和天灾风险,农民很容易亏本。粮食与主要农产品一直处于商品与公共品的定位之间,若无法改变这一事实、找到市场突破路径,中国农业与农民的发展前景将依然受限。

正如谈到三农问题就容易联想到城市化一样,中国农业发展还存在另一个陷阱,即把农业问题简单归结为粮食问题、增加农业投入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固然重要,但只强调“以粮为纲”,持续扩大供需失衡,也会带来额外负担,90 年代曾因“粮食四连增”导致国家财政补贴及库存费用过高、银行占压等一系列宏观问题。进入新世纪后,又将三农问题简单化为加强农业投入,出现“粮食十二连增”,致使财政部不得不宣布减少农业补贴。如今,除了粮食,中国许多大宗农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如生产了全球 70% 左右的淡水产品、67% 的蔬菜、51% 的生猪、40% 的大宗果品。但由于片面追求效率、产量、规模化和低成本,滥用农药化肥、催长素、保鲜剂、防腐剂,导致土壤肥力下降、食品安全、水源污染问题(中国农业是水资源污染最大来源)和种子芯片等问题不断累积,从粮食到主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始终不强。

我的设想是,在坚持土地制度、耕地红线、保障基本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将国家财政补贴进行分级,向粮食、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倾斜,强化其“公共品化”;推动非主产区、大城市周边乡村的农业市场化、精品化,实现“公共品农业”与市场化农业共同发展。

市场化的根本方法并非自上而下的“产业化”,而是自下而上的分散突围。

先分享广州郊区大刀沙岛的故事。大刀沙岛位于珠江中,是冲积 + 围垦形成的岛屿,土地较少,以往主要租赁给商户种植花卉园林。广州中联实业数十年前在岛上建设了一个接待型小型农庄,2018 年以此为基础成立独资子公司喜越农业,走农旅综合体路线,但因规模小、资源禀赋不足,难以取得突破。2021 年,创始人决定带领喜越农业回归农业核心,他们流转农户耕地,高价转租部分园林地并退林还耕,目前已形成 230 亩的农庄规模,其中水稻田 30 余亩,玉米、番茄、地瓜等作物各十余亩,规模仍不算大。他们的做法是深耕农业,走向品牌化运营。首先是打造“农科公园”,与农科院合作,引进专业人才,以农业设施、作物品种、种植方式、生物技术、农业信息化为核心,打造农科示范。比如 11 亩番茄地,虽地块小,但精心培育了十余种品种,一些品种在广州市场较为罕见。他们采用有机种植、传统轮作农法,产品专供中高端社区商超,如一盒“七彩小番茄”售价 30 元(2 斤),供不应求。类似的,“幸福米”“小岛番薯”等也已成为“大刀沙特产”。其次是开展“作物展示”,农业基础夯实后,便可做好亲子、研学教育。他们以农为本,组建专业团队,结合大刀沙围垦文化、疍家文化,开发出多种农耕主题课程以及农业实验室、农事体验、农业夏令营等活动,市场价值迅速提升。随后进行品牌化运营,以农为本,教育为核心,打造集农业科研、农业创意、农产品展销、研学科普、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农业公园,并整合为“作物王国”品牌。喜越农业总经理陈剑能介绍,他们计划寻找外部合作发展三产,自己和核心团队则专注于农业和教育,通过做好农业科研和市场自主研发,夯实、打响“作物王国”品牌。未来,喜越农业将致力于品牌及市场运营能力赋能,打造“农庄联盟”。近年来,中国大多数中小农庄、家庭农场因土地规模、政策及消费降级等问题经营困难,喜越农业以农业 + 教育为核心,打造品牌赋能 +“农业联盟”的模式,有望破解中小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规模市场化之间的矛盾。一个小小的传统农庄,在乡村振兴大潮中转变思维,也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再讲上海金山区天母果园的故事。这个果园仅有 160 亩,以种植桃子为主,每亩产量 3000 – 4000 斤,年产量两三百吨,规模不大。但其生产的桃子按个售卖,价格少则 20 元,多则 60 元,且专供上海各高端月子会所及港汇商场,价格堪比著名的“日本天价水果”!2003 年,创办人王卫国来到上海,起初搞规模化种植,期望通过化肥、农药使用达到亩产 1 万斤。随着产量逐渐接近目标,他却发现桃子口感不佳、售价不高,质量还逐年下降,经营状况每况愈下。2008 年,王卫国前往日本考察,品尝到高品质的水蜜桃,并结识了一位日籍华裔营养专家。专家倾囊相授,还送给他一台仿生植保水源处理器。王卫国没有遵循流行的有机农业发展模式,他认为“有机不一定营养”。在专家的指导和自己的钻研下,他认识到农业成功的关键在于“真材实料”,其中肥料是关键,而肥料的关键在于元素配比以及整体环境和微生物状况。改变环境的源头就是这台仿生植保水源处理器,它通过将水离子化,按照自然节气、每天固定时间进行喷洒(下雨天也持续喷洒),缓慢改变果园环境。接着,他以牛粪为底,添加相应营养元素,并加入香蕉水、空心菜等作物自然水肥,经过微生物二次发酵,培养出营养均衡、稳定的肥料。在长期实践中,王卫国不断总结土壤和作物生长规律。他发现桃树根系深入土层不同深度,吸收的矿物质不同,抗虫、抗病效果也不同。江南地区因地质原因,多数桃树根系只能达到 30 公分,为实现抗虫抗害,只能大量施用农药、化肥。为此,他发明了一套排水系统,通过将水直排入不渗水的深层,促进桃树向 60 公分及以上深层生长,以此吸收相应元素,自发产生抗虫、抗害能力。此外,在他的桃园里,桃树下的草长得很高。按照产业化观点,为防止杂草争肥应使用除草剂,但他认为桃树下有草,虫子就会在树下啃草,从而减少爬到树上吃叶子的情况,进一步解决了虫害问题。在十余年的经营过程中,他还不断砍树(更新树种),坚持品牌化运营(天母果园品牌),控制规模,精选渠道,并逐步带动接受其理念的农户,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现代科学农业之路!健康的理念和环境才能生产出健康、营养丰富的农作物。王卫国埋头农业,青出于蓝,按照日本食品营养标准生产的天母果园,其产品多数指标已超过日本,口味也令人耳目一新!凭借对农业的热爱和持续研究,王卫国被聘为国家首批林草乡土专家、“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等。2023 年,王卫国留学新加坡学习金融的儿子回到上海,加入他的事业,父子携手共筑都市桃园梦,成为一时佳话……

王卫国践行的食疗农业,作物王国践行的“农科公园”,投资人会员践行的订单农业,以及生态农业、自然农法、CSA 社区支持农业、老年精品农业、观光 / 研学农业等,农业的发展方式多种多样。不一定要追求大规模产业,一批批农业人扎根土地,对农业的信心会越来越足,现代农业的未来充满希望!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