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厦门、大连、三亚入选?三城新机场建设背后的逻辑

32次阅读

共计 105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年来,中国正迎来一波机场建设热潮。根据最新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厦门、大连、三亚的新机场建设被明确列入重点任务,引发了广泛关注。

相较于北上广深等早已拥有多个机场的城市,厦门、大连、三亚的机场建设显得尤为引人注目。这些城市为何能够脱颖而出?

新机场建设的紧迫性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现有机场的承载能力逐渐显现不足。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城市,机场扩建迫在眉睫。以厦门为例,高崎机场去年的旅客吞吐量虽排名全国第 15 位,但其设计容量已经接近饱和。

大连和三亚的情况更为严峻。大连的周水子国际机场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达到运行上限,而三亚凤凰机场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因此,三地纷纷提出建设新机场的需求。

选址与审批的复杂性

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相比,机场建设的难度更高。一方面,机场选址需要满足严格的净空条件、空域条件和占地面积要求;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复杂的审批程序,包括国务院和军方的双重批准。

以大连为例,其新机场项目早在 1995 年就开始了前期调研,但直到 2019 年才获得民航局的预可研行业审查意见。同样,厦门新机场在 2007 年启动选址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才在 2019 年获得立项批复。

海上机场的创新尝试

为了应对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三地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填海造陆的方式建设新机场。大连新机场计划填海建造“大陆首个海上机场”,厦门新机场也提出了类似的设想。

然而,这种创新方式并非没有风险。大连新机场曾因未批先建被叫停,三亚新机场项目也因此受到环保处罚。如何平衡建设速度与合规性,成为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

国际化的战略目标

从定位来看,厦门、大连、三亚的新机场都瞄准了国际化的目标。厦门提出建设“自由港特征经济特区”,大连致力于打造“东北亚国际贸易中心”,三亚则借助海南自贸港的东风,寻求更大的开放机遇。

尽管如此,三地的航空发展水平仍需提升。去年的数据表明,厦门高崎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在全国排名中并不靠前,而大连和三亚的机场表现更为逊色。新机场的建设无疑将为这些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双机场模式的争议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城市都适合发展双机场模式。以青岛为例,其新胶东国际机场建成后,流亭机场将关闭。这种做法得到了业内专家的支持,认为单机场模式更具集约性和效率。

林智杰指出,只有当市场需求足够大时,才需要考虑双机场布局。对于大多数城市而言,一个高效运作的机场足以满足需求。

综上所述,厦门、大连、三亚的新机场建设不仅是地方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国家整体战略布局的一部分。然而,如何克服审批难、建设慢等问题,仍是未来需要解决的关键课题。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