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62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地铁梦想多年搁浅,泉州迎来新的转机
千呼万唤始出来,泉州地铁这个梦终于有了新的希望。泉州历经多年的轨道交通规划,却迟迟未见实质启动。为打破地铁建设“僵局”,泉州选择了借助福建发改委近期公布的厦漳泉城际铁路 R1 线项目,以城际铁路地铁化运营的方式迈出第一步。
该 R1 线去年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准,连接福建三大城市厦门、漳州和泉州,途径泉州台商投资区、丰泽区、晋江市和南安市,泉州段全长约 70 公里,设有 12 个车站,预留 2 座车站。这条线路不仅进一步促进厦漳泉都市圈的交通同城化,也有效缩短了泉州不同区域之间的心理和地理距离。
泉州的“地铁情结”与发展瓶颈
泉州对地铁建设的渴望由来已久。早在 2008 年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就已规划 6 条轨道线路,奠定了泉州地铁梦的基础。多年来,每有地铁话题出现,便引发市民的热议和期待,但官方推进一直只闻楼梯响,未见起步。即便到 2021 年最新的城镇化规划,6 条轨道仍旧是规划蓝图,建设动作不见明显起色。
2022 年泉州市规划部门终于透露,近期拟建 1 号和 2 号线,介绍了线路长度与投资情况,但仍面临审批政策的阻碍。泉州市领导多次向省、市、国家多级部门积极争取项目批复,却因政策限制暂时受阻,这无疑让泉州的地铁梦更加难实现。
泉州之所以对此执着,跟其进入“万亿 GDP 城市俱乐部”密切相关。作为唯一尚无地铁的万亿城市,泉州在人口和财政指标方面难以满足地铁建设最低门槛,尤其市区常住人口仅约 198 万,远低于烟台等地。而泉州人口分布广泛,只有约 22% 集中于市区,造成人口“小马拉大车”,成为限制地铁建设的关键因素。
破解困境,主动依托区域合作“抱大腿”
面对自身条件的不足,泉州开始寻求通过跨市合作打开局面。福建的厦漳泉都市圈内三市共同推动城际轨道建设,厦门牵头建设 R1 线,漳州和泉州积极协作配合,形成区域合作共赢的态势。
这类跨市地铁模式在广东等地已有成功先例,比如广东的“湾区 1 号线”实现肇庆、惠州等首次拥有地铁,强化城市间的互联互通。泉州借助类似模式,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突破口转移到更大范围的都市圈层面,缓解了自身面临的政策和人口门槛难题。
近年来,随着福厦高铁和漳汕高铁的开通,三市进入“半小时”交通圈,交通一体化不断加深。结合即将开工的 R1 线,厦漳泉正着力打造沿海城镇发展带,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都市圈样板。
建设大泉州,轨道交通承载发展期待
泉州不仅梦想拥有一条地铁,更期待通过轨道交通推进大城市建设。按照规划,到 2030 年,泉州特大城市环泉州湾核心区将涵盖泉州、晋江及石狮,人口目标达 280 万,是目前中心城区人口的两倍多。
然而泉州作为工业强市,制造业比重大,服务业发展不足,导致对人口吸引力有限,城市转型升级面临压力。一些泉州知名企事业总部甚至选择设立在厦门,税收和高端服务资源流失,使得泉州市区壮大和升级更显迫切。
为打破“松散空间结构”,环泉州湾城市设计提出构建现代化、内外兼顾的多中心城市体系。轨道交通被视为改变城市格局的关键筹码,能够带动东海中央商务区和中央活力区发展。
泉州市领导也积极学习借鉴南京轨道交通的 TOD(轨道交通引导的城市发展)理念,注重通过轨道交通合理引导人口流向和城市布局,推动泉州从人口和产业双重集聚中实现城市跃升。泉州的轨道线路规划围绕打造服务区域内外的中心布局,重塑功能分区和产业结构。
展望未来,地铁助力泉州城市跃迁
如今,泉州地铁建设迎来国家政策逐渐松动和区域合作稳步推进的双重利好。支持中心城区扩容提级的政策驱动,更为泉州迈上大城市台阶提供了制度保障。
这条来之不易的地铁线路,不仅是泉州多年来坚守城市梦想的成果,也是泉州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抓手。轨道交通的落地将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促进人口结构优化,引导产业发展及居民生活集聚,推动泉州真正实现“万亿城市”的大城梦。
总之,泉州正凭借城际铁路的推动力,逐步走出地铁建设的低谷,朝着更高质量的城市发展迈进。这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万亿城市,终于迎来了其现代轨道交通时代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