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49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最近,江苏发布了一份关于老龄事业发展的报告,显示其所有 13 个设区市都已经步入了中度老龄化的阶段。即便是“最年轻”的城市苏州,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也占到了 14.3%。
这里的 14% 其实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线。依照联合国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地区 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超过 7% 时,就可以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若超过 14%,则算中度老龄化;而比例超过 21% 则被视为重度老龄化。
尽管江苏显示出较高的老龄化程度,它并不是最为严重的省份。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 2024》,全国的 31 个省份里,已有 19 个省份达到了中度或重度老龄化的标准,东北三省以及川渝地区的老龄化情况甚至高于江苏,而辽宁则已进入重度老龄化。
从全国范围来看,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中度老龄化的社会。截止到 2023 年底,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了 2.97 亿,占总人口的 21.1%;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 2.17 亿,占总人口的 15.4%。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养老问题该如何应对呢?
东北、川渝老龄化现状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24》的调查数据,展示了 2023 年各省份的老人比例情况。各项数据显示,目前共有 19 个省份已经步入中度或重度老龄化,包含辽宁、上海、重庆、黑龙江、吉林、四川、江苏、天津、山东、湖北、湖南、河北、安徽、北京、內蒙古、浙江、陕西、山西及河南等地。
在这些省份中,辽宁的老龄化程度最高,65 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高达 21.1%,因此该省已经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上海的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也高达 19.6%,在省级层次上是第二高的,但考虑到外来年轻人的流入,按照户籍统计,其 65 岁及以上的比例实际上已达到 28.8%,同样可以被视为重度老龄化。
在老龄化程度排前的几个省份中,川渝地区也占据了一席之地。中华人口学会副会长、西南财经大学的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杨成钢分析,川渝与东北在老龄化方面既有共同面又有不同点:两者都是年轻人流出较多的区域,导致老年人比例上升,但川渝的外流主要来自农村,而东北则是城市与农村人口双重流出。
东北三省的老龄化情况增长速度也是最快的,2023 年与 2022 年相比,辽宁和黑龙江的 65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均提升了大约 1 个百分点,吉林则接近 0.9 个百分点。
近些年来,东北各省份开始出现了人口回流的趋势。辽宁省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 年,辽宁实现了 8.6 万人的人口净流入,结束了自 2012 年以来连续 11 年的流出局面。同时,吉林今年的跨省人口净流入也达到了 4.34 万人,也是近 13 年首现的增长。
此外,杨成钢指出,四川五年前的省际人口迁出人数超过 1000 万,而现在的数字已下降至 950 万左右,这背后与疫情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和营商环境改善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
江苏的老龄化水平在全国也处于较高地位,全省 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为 18.4%,超出全国水平 3 个百分点。其中南通是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过 25%,约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超过 65 岁。而像泰州、盐城、扬州等城市也已进入重度老龄化,唯一因吸引较多年轻外来人口而保持较低老龄化水平的,是苏州。
出生率、老龄化与抚养比
对比广东省的状况,情况则截然不同。作为经济发达省份,广东的老龄化程度是最低之一,仅次于西藏和新疆。杨成钢分析,广东的常住人口中,有大量来自外省的年轻务工人员,从而拉低了老年人口的比例。
除了人口流动外,老龄化与出生率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的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2023 年全国的出生率仅为 6.39‰,出生人口只有 902 万人,连续第二年低于千万大关。
如果说人口流动的影响不显著,那么出生率变化却与老龄化趋势呈现出负相关关系。一般情况下,出生率较高的地方,老龄化情况则较轻,例如西藏,2023 年出生率达到了 13.72‰,几乎是全国水平的两倍,这也使得西藏成为全国老龄化程度最低的省份。
广东在 2023 年的出生率也保持在全国第七的位置,外来人口的流入以及较高的出生率,使其成为了老龄化程度最低的省份之一。而广东更是公认的出生人口超过 100 万的省,已连续四年保持这一成绩,并且还连续六年成为优生育大省。
迎接养老挑战
在老龄化背景下,黑龙江的出生率却是全国最低,2023 年的出生率为 2.92‰。与之相近的还有吉林、辽宁、上海、天津和江苏,都是老龄化严重的地区。
更深层次来看,如今不仅出生率低,结婚率同样在下降。2023 年前三季度,全国结婚登记数量同比下降了 94.3 万对,预计 2024 年的结婚数量将创下 1980 年以来的新低。
老年人口的增加和新生儿数量的减少,给中间的青壮年劳动力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中国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已经达到了 22.57%,也就是说,每 100 名 15 至 64 岁劳动年龄人口需要负担的老人数量为 22.57 人。从 20 年前的 8.3 人负担 1 名老人,转变为现在的 4.4 人负担 1 名老人,增幅可谓显著。
未来,除了已经步入中度老龄化的 19 个省份,许多其它省份也在进入这一阶段。比如广西、甘肃、福建预计到 2025 年将迈入中度老龄化,海南到时候也将接近这一门槛。即使被视为“最年轻”的广东,也预计会在 2030 年进入中度老龄化。
面对不断增大的养老压力,早在 2005 年,上海就提出了“9073”养老服务的目标,即 90% 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7% 在社区养老,约 3% 在机构养老。然而这一模式在实际执行中遇到了各种困难。虽然养老机构的数量较少,但空置率仍然很高,2023 年全国养老机构的利用率不到 50%。而依靠家庭养老成为主要形式,给家庭成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杨成钢认为,提高养老服务质量需提高收费,但过高的费用又使得可负担的人数减少。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不太接受将老人送到养老机构。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可能是发展社区养老,让老人依然可以在家中生活,但社区机构提供上门服务,帮助照顾失能的老人,并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辅助。这也得到了国务院“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支持,提到要增强居家和社区养老的服务能力。
总的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财富增长后,养老金也应该随之提升。养老金作为社会福利的一部分,除了个人的贡献,国家应向养老金基金注入更多资金,以提升总体福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