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99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0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从宣布设立到正式开市交易,历时 74 天,北交所创造了全球最快诞生交易所的新纪录。首发的 81 支股票中,10 支为新股,71 支由新三板精选层平移而来。上市当天,这 81 支股票表现各异。截至收盘,十支新股平均较发行价上涨 199.80%,其中同心传动涨幅一度超 500%,新股强势表现引发盘中两次临停;而 71 支精选股普跌,仅 9 支录得上涨。
成交额方面,首日累计成交 95.73 亿,合计总市值为 2758 亿。投资者数目上,目前北交所可参与交易的投资者超过 400 户。根据中国结算今年 9 月数据,A 股共有股民 1.9 亿户,北交所开市同日,沪深两个交易所的交易额分别为 4650.9 亿和 6953.4 亿。北交所交易额和股民量级虽与沪深两大交易所相差甚远,但较低的入市和投资门槛、服务中小型企业的差异化定位、以及首日新股的“开门红”,依然让投资者对北交所的未来充满信心。据报道,北交所开市首日,不少券商收到众多关于如何开通账户、新股怎么打的客户咨询。
隐藏主角:二线及以下城市占大半
北交所虽在新三板的基础上建立,但在准入行业上旗帜鲜明。11 月 12 日,北交所正式发布 IPO 审核标准,明确禁止金融、房地产、产能过剩、淘汰类、学前教育、学科类培训等企业在北交所上市,企业申请北交所上市必须充分披露创新特征,保荐机构也要充分核查申请上市企业的创新发展能力。
在首批上市的 81 家企业中,实业占据绝对大头。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服务企业有 12 家,医疗和专业设备制造企业有 15 家,仪器仪表、汽车制造有 11 家,橡胶及塑料制品企业 5 家。上市企业规模也被严格把控。这 81 家企业里,仅四家市值超过百亿,分别是锂电板块的贝瑞特和长虹能源,光伏板块的连城数控以及来自新材料的吉林碳谷,其中仅来自深圳的贝瑞特市值超过千亿,是 81 家企业中的“市值一哥”。从 2020 年营收看,81 家企业的平均营收虽有 6 亿,但营收超过 10 亿的仅有 10 家,营收不足 3 亿的有 37 家,营收在 2 亿以下的有 19 家。
根据相关文件规定,在工业、交通运输和软件信息技术服务行业,营收分别少于 4 亿元、3 亿元及 1 亿元的企业即为中小微型企业。这正是北交所区别于沪深两个交易所的最大特点——服务于“专精特新”型中小企业的定位。同时,北交所也肩负改变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严重匮乏,融资渠道单一的局面,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任。
所谓“专精特新”即“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2019 年至今,工信部已先后公示了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共 4762 家,也就是所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队”。这些企业部分已经在新三板完成上市,此次从新三板精选层平移到北交所的 71 家企业中,就有 12 家被列为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企业。由此可见,北交所拥有充足的“后备力量”。
中小企业一直是国家经济发展中低调而重要的力量。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表示,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生力军,直接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就业和科技创新。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中小企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可用“五六七八九”来形容,即贡献了 50% 以上的税收,60% 以上的 GDP,70% 以上的技术创新,80% 以上的城镇居民就业,90% 以上的企业数量。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小企业代表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现状及前景。
为了降低土地及劳动力等成本,中小型企业往往布局在二线及以下城市。这些城市的共性在于,缺少良好稳定的营商环境,经济发展缺乏活力,并且面临人才外流的困境。而如“五六七八九”贡献率所表现的,如果中小型企业能够完成上市,并且迸发出潜力,除了为地区经济带来活力,还能够创造就业岗位,吸引人才回流。这也就意味着,放在中小型企业面前的时代机遇,实际上也是这一批二线及以下城市的机会。
从首发的 81 家城市的区域布局看,广东、江苏这两个东部大省,以及北京和上海两个一线城市共占 35 席,但细分到城市,81 家企业中,有 22 家企业来自北上广深,有 16 家企业来自杭州、重庆等新一线城市,而剩下的 43 个企业,均来自二线及以下城市。中小企业获得资本支持,对城市的产业布局而言如虎添翼。以江苏南通为例,2020 年,南通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总 GDP 的 47.5%,此番南通共有 3 家企业在北交所上市,分别是新股大地电气,以及从新三板精选层平移而来的鹿得医疗以及通易航天,均为第二产业企业,其中大地电气开盘首日大涨 261.75%。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表示:北交所面向中小型企业提供了非常好的融资、上市平台,地方政府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引导和政策支持。比如,从技术、人才和上市奖励等角度,有针对性地鼓励中小企业在北交所上市,因地制宜形成地方的产业集群特色,最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丰厚补贴:下血本鼓励企业上市
中小型企业“进京赶考”,地方政府首先给一个政策红包。今年 10 月,北交所宣布设立之后不久,山东潍坊发布《潍坊市关于进一步支持企业加快上市的若干政策》,该“政策”表示,对拟在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上市的企业,分阶段给予每家企业总额 1400 万元补助。其中,经山东证监局辅导验收合格后,每家补助 400 万元;经证监会发审委或交易所上市委审核(审议)通过的,每家再补助 600 万元;上市融资成功后,每家再补助 400 万元。
山东的其他城市随后跟上——烟台市对新认定的“专精特新”企业中的小微企业给予贷款贴息补助。贷款贴息补助按照不超过上年度一年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 50% 计算,单个企业贷款贴息补助额最高不超过 10 万元。济南市针对新认定”山东省专精特新“企业奖励 30 万元一次性奖励。山东之外上文提到的的南通也宣布对首次进入精选层的企业给予 50 万补贴,厦门市湖里区宣布对进入精选层企业奖励补足至 300 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城市针对北交所推出的优惠政策和资金补贴,甚至超过了许多一线城市。深圳对企业挂牌基础层创新层累计奖励仅为 80 万元,北京朝阳区文创实验区对企业挂牌新三板奖励为 100 万元。地方政府对中小型企业上市的激励与地区经济发展和政府的富裕程度并不成正比,一些地方政府为更多中小型企业走近资本市场,也下了“血本”。
2020 年,潍坊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 573.9 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 793.9 亿元,产生财政赤字 220 亿元,而潍坊政府,在本轮政策激励中拿出了最大的“IPO 红包”。出手“阔绰”背后,山东由中小型企业构成的区域经济底盘,正缺这一把 IPO 的火。公开数据显示,2020 年山东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达到 18203 家,居全国第 3 位,而潍坊拥有 946 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构成一直强大的北交所“后备军”。
实际上,二线城市的地方政府,早已认识到中小企业的潜力所在。2019 年 9 月,郑州曾发布鼓励政策,对在科创板首发上市的企业,给予其保荐机构或保荐团队 100 万元奖励;保荐机构相关子公司参与跟投企业科创板首发上市战略配售的,按照跟投比例的 1% 给予保荐机构最高不超过 500 万元奖励。对在沪深交易所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的,给予其保荐机构或保荐团队 100 万元奖励。同年 5 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发布《进一步支持企业上市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对辅导企业成功上市的中介机构每家奖励 50 万元,对辅导企业实现“新三板”挂牌的中介机构每家奖励 10 万元。不同程度的关照背后,经济欠发达地区希望通过高额补贴鼓励中小型发展和上市融资,为区域经济注入活力。
地方国资入股:争做“东方底特律”
直接激励之外,地方政府也在谋求更深层次的参与——直接参股。11 月 15 日,就在北交所开市这一天,晶赛科技发布定增计划,其中的一个投资方便是国投系的券商安信证券,去年 12 月,铜陵安元投资基金有限公司在晶赛科技的定增中获得了三分之二左右的份额,其背后同样站着一众安徽省的国有产业资本。
今年 1 月,山西科达自控定向发行无限售条件流通股 258 万股,浙江容腾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的容亿投资获得了超 90% 的定增份额,天眼查信息显示,浙江容腾的股东中,包含浙江省产业基金有限公司、杭州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杭州萧山产业基金有限公司、上海长三角产业升级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多地产业基金,这些投资公司背后的资本力量,从名字就显而易见。
首批 81 家上市企业中,也不乏国营单位,如四家百亿市值企业之一的吉林碳谷,最大和二股东分别为国有独资企业吉林市国兴新材料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和吉林九富城市发展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分别持股 50.5% 和 20.4%,其实际控制人为吉林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地方政府以各种方式走向资本舞台背后,一个个造富神话引人垂涎。去年,一条“中国最牛风投机构是合肥市政府”的微博将这座低调的城市顶上热搜,梳理之后,网友们才发现“合肥神话”:2007 年,拿出全市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赌面板,投了京东方,赚了 100 多亿;2011 年又拿出 100 多亿赌半导体,投了长鑫 / 兆易创新,上市估计浮赢超过 1000 亿;2019 年,又拿出 70 亿元投资蔚来,赴美上市后又大赚一笔;2020 年,大众汽车新能源板块落地合肥。凭借着连续几次豪赌,合肥完成了华丽逆袭。在 2020 年公布的新一线城市榜单中,合肥首次入围。不仅如此,2020 年,合肥的 GDP 达到 10046 亿元,跻身万亿俱乐部,相比之下,2010 年合肥的 GDP 还是 2702.5 亿元。十年时间内,在独到投资眼光和开放的招商引资政策支持下,合肥的 GDP 增长了 371.8%。
投资风潮下,地方政府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金融力量,在国家脱虚向实的大政策风向中,中小型企业成了最大的获益者。持续紧缩的房地产政策之下,过去依靠房地产维持财政的地方政府,不得不押注地方优势支柱产业,新一轮的城市竞赛的帷幕已然拉开。而在北交所明确禁止金融、房地产、产能过剩、淘汰类、学前教育、学科类培训“六禁”规定中,可以看到一个明确的趋势是——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底色,正在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