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22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2 月 26 日,成都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特别的“来宾”让会场外科技浓度超标。会场内,《政府工作报告》科技含量也不低,“成都造”科技成果频出,全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达速试跑,多款人形机器人集中亮相,世界首颗 AI 超分商业卫星“蓉漂号”升空入轨等。
成都对科技的重视使其更新了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目录,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新赛道成为重点优化构建方向。成都 2024 年 GDP 达 2.35 万亿元,5.7% 的增速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二位,支撑数据的细节充满“科技感”。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连续 9 年两位数增长,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六连升”,国家级产业集群增至 14 个,高新技术企业增长 11.5%,高校众多,国家级创新平台达 146 个。
新赛道
成都加快科技创新,“成都造”科技成果不断。去年 10 月,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贡嘎一号”,超轻量级人形机器人自重仅 25 公斤,创造行业纪录。不到两月后,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公司发布“天行者一号”,超 90% 核心零部件成都制造。同期,鲲腾泰克智能制造中试及生产基地投产,四川凌空天行科技有限公司试飞“筋斗云”高速冲压发动机,遨天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成都未来科技城智能制造基地(一期)项目启动建设。
成都明确了“9+9+10”现代化产业体系具体方向。其中,在“先进核能”方面,四川省是国内唯一具备完整核能产业链的省份,成都核能产业发展居全国第一梯队。2024 年初,全球功率最高溶液型医用同位素堆在成都开工建设,将成成都首个“核能产业园”。成都市人大代表、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叶认为成都发展核能产业优势明显,建议打造聚变科研创新平台,整合资源推动技术突破,引导市场需求与科研成果精准对接。
在人工智能领域,去年成都有 5 款人工智能大模型通过国家备案,天府智算中心投用,产业已聚集超 1000 家企业。2024 年产业规模迈过千亿,2025 年计划达 1300 亿元,还将探索在政务领域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强化城市智慧治理。国家对成都科创寄予厚望,国务院批复的规划中,成都定位包括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
生态化
创新需成势,成都有人工智能的“岛”——成都科创生态岛,围绕科创全周期各类资源汇集,成为产业地标。还有数字文创的“岛”——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哪吒 2》带火成都“原生”动画制作产业链,关键企业高效协作模式印证构建创新生态的必要。
成都尝到生态营造甜头,2024 年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明显提升。2025 年,成都将“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写入重点工作,与其他方面作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抓手。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将推行相关制度,探索建立新制度,遴选“产业教授”。为给创新创造空间,将提供试验场等平台,推动基金管理机构新设优质基金,强化全生命周期服务。如今城市发展不仅需支柱产业,更要关注新兴产业等多方面,创新创造综合实力比拼要看创新土壤和生态是否后劲足。2025 年,成都要打造“创新创造之城”,呵护创新创业点子,鼓励年轻人创造更多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