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92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年来,江阴与昆山这两座被誉为中国区县经济“高地”的城市的竞争,越来越引人注目。进入 2024 年,江阴宣称其 GDP 将突破 5126.12 亿元,成为继昆山之后第二个成功跻身 5000 亿 GDP 大关的县级市。这场竞争,让人好奇:江阴到底从昆山学到了些什么?
早在 2021 年,江阴市委书记许峰在会议上曾提出警告,如果不努力适应新形势,江阴随时可能被淘汰。他指出,江阴虽有传统优势,但在新产业的崛起中也面临挑战。今年,江阴在产业结构上面临转型压力,许峰表示,必须积极引进新项目,优化产业布局。
对比之下,昆山通过有效的招商引资,已经建立起了一条完整的 IT 产业链。江阴招商引资团队也开始借鉴昆山的方法,频繁前往深圳、南京等地进行招商。从成果来看,江阴在 2022 年的经贸洽谈会上签约投资项目总额达 615 亿元,显示出积极的转型意图。
事实上,江阴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在逐步增加。虽然具体的占比尚不明确,但从电力数据来看,高耗能行业的用电下降,而光伏等新兴产业的用电量却在激增。此趋势表明,江阴正在朝着新兴产业转型。
此外,江阴在土地资源的整合与政策制定上也开始取得进展。经过几年的改革,江阴的土地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例如,远景能源在江阴的动力电池制造基地的扩展,就是土地资源整合的成功案例。
反观 2002 年,江阴与昆山曾因各自的版本被称为“江苏四小龙”,其中江阴凭借自身强大的民族工业赢得了一定的经济优势。但在开放和资源配置上,昆山显得更具竞争力。昆山在招商引资方面始终走在前列,而江阴由于土地紧张问题,发展步伐受到限制。
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江阴的策略也在不断调整。许峰表示,江阴将更加注重跨区域合作,与邻近城市共同发展,从而突破资源限制。江阴与靖江的工业园就是一个例子,形成了合力,为新兴产业腾出发展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沪宁高铁的开通,将江阴与上海的交通联系紧密起来,这带来了人才、资金等资源的优势,使江阴逐步融入到更广阔的经济圈子之中。
总体来看,尽管昆山在城市发展和产业布局上已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但江阴的转型升级潜力同样不可小觑。假如江阴能够在新兴产业的布局上稳步推进,兼顾传统产业的转型,那么在未来的竞争中,江阴完全有可能向昆山发起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