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83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日公布的《2024 年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贵阳常住人口去年新增 19.96 万人,这一数字不仅领跑全国,还超过了深圳、广州、合肥、杭州等明星城市。
在国内整体人口增长放缓的趋势下,能够保持人口正增长的城市无疑具有特殊意义。贵阳已连续四年实现人口净流入超 10 万,尤其在 2023 年,其人口增量仅次于合肥,位居全国第二。而今年,贵阳有望以更高的增量登顶全国人口增长榜首。
小透明省会的逆袭之路
贵阳的经济表现虽非顶尖,但其人口吸引力却让人刮目相看。2024 年,贵阳 GDP 为 5777.41 亿元,增速 6.0%。与国内许多千万人口级城市相比,贵阳的常住人口仅为 660.25 万,显得较为“袖珍”。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城市,近年来却成为人口增长的强劲磁石。
贵阳的常住人口已连续 45 年保持正增长,且近四年的增量均突破 10 万大关。相比昆明、南宁等竞争者,贵阳的增速和增量均遥遥领先。更为难得的是,贵阳的人口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特征。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贵阳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仅为 13.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4 个百分点。此外,贵阳青年群体占比高达 37.49%,被评为全国首批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强省会战略的助推作用
贵阳人口增长的背后,离不开贵州“强省会”战略的强力推动。2021 年,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强省会”战略,并出台多项政策支持贵阳提升首位度。然而,贵阳当前的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距离真正的“强省会”仍有不小差距。以经济为例,2024 年贵阳 GDP 虽领先遵义,但差距并不显著。而在人口方面,贵阳的人口数量甚至低于毕节,与遵义相当。
双轮驱动模式
贵阳的人口吸引力,得益于过去十余年间形成的双轮驱动发展模式。
第一轮驱动源自大数据产业的崛起。贵阳依托丰富的水电资源和凉爽的气候条件,于 2013 年开始布局大数据产业。短短几年间,贵阳便成功打造出“中国数谷”的城市名片。阿里巴巴、腾讯、苹果、京东等知名企业纷纷将数据中心落户于此,为贵阳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
与此同时,贵阳着力完善交通基础设施,补齐短板。2014 年,贵广高铁建成通车,贵阳至广州的通行时间缩短至 4 小时。随后,沪昆高铁、渝贵铁路、成贵高铁相继投入运营,使贵阳逐步成为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如今,贵阳北站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高铁站之一,龙洞堡国际机场也升级为 4E 级双跑道机场,进一步提升了贵阳的区位优势。
新一轮抢人大战
进入 2021 年,贵阳启动了第二轮“抢人”行动。贵州明确提出了“强省会”战略,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发展方向。在巩固原有大数据产业的基础上,贵阳又将目光投向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成功吸引比亚迪、宁德时代、奇瑞等行业龙头企业入驻。
为吸引人才,贵阳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一方面,聚焦高校毕业生和重点产业领域,拓宽引才渠道;另一方面,实施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平台建设和政策支持。此外,贵阳还推出了“最宽松”的落户政策,中专毕业生即可落户,并提供 7×24 小时的户籍服务,极大降低了落户门槛。
网红效应的加持
除了产业和政策因素,贵阳还受益于近年来兴起的“网红城市”浪潮。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独特的气候条件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贵阳逐渐成为备受瞩目的旅游目的地。
近两年,贵州的村超、村 BA 等活动引发了广泛关注,吸引了大量游客涌入。最近,《哪吒 2》上映期间,位于贵阳的越界影城凭借亚洲最大的巨幕成为观影热点,带动了当地文旅产业的繁荣。贵阳迅速响应,召开专题会议,强调推动文化创新与文旅融合,进一步提升城市影响力。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贵阳的“清凉气候”也成为一大卖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气候游民”。这种趋势不仅为贵阳带来了短期的客流高峰,也为长期的人口定居创造了条件。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贵阳在人口增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按照《贵阳市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方案》的目标,到 2025 年贵阳常住人口应达到 700 万。以目前的数据来看,贵阳还需增加约 40 万人口才能完成目标,任务艰巨。
与此同时,人口的增长也给城市公共服务带来了巨大压力。作为中等规模的省会城市,贵阳已经出现了交通拥堵等问题。未来,如何平衡人口增长与公共资源供给,将是贵阳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总体而言,贵阳凭借大数据产业的崛起、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强省会战略的推进,成功实现了人口增长的逆袭。展望未来,贵阳仍需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才能继续保持其人口“磁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