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62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你知道单轮融资 10 亿元是什么感觉吗?从 2021 年以来,一级市场上已经发生了 334 起这样的超大额融资,占同期融资交易的 3.4%。虽然这样的交易仍属于小众,但在竞争激烈的创投市场中,超高金额的单轮交易却在逐渐增多。
在这每一笔超过 10 亿的交易中,站在背后的金融中介机构(FA)总是低调而亮眼。根据数据,2021 年前三季度新经济领域发生的投资中,有 54 起单笔融资金额超过 10 亿元,且由 FA 参与撮合,相关总投资额突破了千亿。
被投企业中有 50 家,涉及食品饮料、人力资源、职业教育、货运物流等传统行业,也涵盖了社区电商、前沿科技、无人驾驶等新兴领域。在这 50 家企业的融资活动中,共吸引了约 230 家投资机构,红杉资本中国出手 16 次,经纬中国和软银愿景基金各出手 7 次。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这 54 起超大额交易中,共有 22 家 FA 参与,其中 10 家完成了两次或更多的交易。华兴资本无疑位居榜首,成功撮合了 9 起超大额投资事件,涉及医疗电商、汽车交通和智能家居等行业,促成的融资总额高达 156.25 亿元,牵动了 45 个资本方。今年 4 月,消费品数字供应链服务平台“行云集团”完成 6 亿美元的 C + 轮融资,华兴资本作为独家财务顾问,成为其今年融资金额最大的一笔。
另外,易凯资本也不甘示弱,促成了 7 起超大额交易,主要集中在物流、体育、医疗和餐饮等行业,融资金额同样突破 150 亿,涉及 48 个资本方。而指数资本则在医药电商品牌和母婴电商品牌的多轮融资中活跃,总共促成了 6 起超大额交易,参与资本方 28 个。
高鹄资本同样表现不俗,促成的 4 起超大额交易总投资金额达 140 亿元。其中,社区电商平台“十荟团”在今年 3 月完成了 7.5 亿美元的融资,这也是 54 笔超大额交易中单笔金额最高的一次,而高鹄资本正是其独家财务顾问。
从这 54 起超大额交易的结果来看,单笔交易金额在 30 到 50 亿元之间的交易有 11 起,占比 20%。在社区团购领域,高鹄资本分别促成了“十荟团”的 7.5 亿美元 D 轮融资和“叮咚买菜”的 7 亿美元融资。此外,人工智能技术提供商“第四范式”同样获得了 7 亿美元的融资,而易凯资本则是其财务顾问。
在交易金额在 20 到 30 亿元之间的仅有 3 起,占比 6%;剩下的 40 笔交易中,金额集中在 10 到 20 亿元,占比 74%。根据数据显示,这 50 家企业中,有 18 家的融资依然在使用同一 FA;其中 12 家的合作次数超过 3 次,而有两家企业已与同一家 FA 连续合作 5 次。
高鹄资本自 B 轮起一直担任“十荟团”的财务顾问,助力其完成了 5 轮融资,吸引了 19 家资本方;而“海柔创新”的 KUBO 自 A 轮起也与“势能资本”合作,最终实现了 5 轮融资,引入了 19 家资方。至于“叮当快药”,它自 B 轮起与华兴资本合作,完成了多轮融资,并在今年获得了 2200 万美元的 C 轮融资。
值得一提的是,FA 参与后,企业的后续融资中,投资方持续加码的概率超过 20% 的事件有 14 起。泰合资本自 C 轮起担任“梅卡曼德机器人的”财务顾问,在 C 轮获得美团、红杉资本中国、源码资本等资本的投资后,不久后再获得了合计 10 亿元人民币的 C + 轮融资,核心投资方的参与率高达 100%;而华兴资本则协助“行云集团”获得了包括泰康人寿在内的 10 家资本的投资,并在 C + 轮进一步引入了 8 家新资本。
这 54 起超大额交易中,早期融资相对较少,A 轮及之前的仅有 3 起,占比 6%;而有 FA 参与的早期大额融资则多集中在芯片研发和无人驾驶等领域。B、C、D、E 轮的分布较为均匀,各占约 20% 的比例。
总体来看,2021 年前三季度,单笔金额在 10 亿元人民币以上的 54 起投资事件,主要集中在已经具有规模效应的成熟企业或新兴技术类企业,整体偏向后期。华兴资本、易凯资本、指数资本在这 9 个月内均完成了 5 起以上的交易,其中华兴资本成功撮合了 9 起,新客户的比例为 67%;而易凯资本和指数资本的比例则分别达到了 85.7% 和 16.7%。因此,对于 FA 而言,抓住超大额交易机会,不仅需要积累原始客户,同时还需持续发掘与跟随新客户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