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38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如今,自行车正迎来新一波热潮,尤其是中高端车型供不应求。然而,尽管中国自行车产业规模庞大,却在核心零部件上长期受制于人,尤其是变速器领域被日本企业牢牢把控。
中国自行车产业:大国而非强国
自行车进入中国历史并不久远,清朝末年才开始被引入。那个时代,自行车还是少数富人代步的工具。到改革开放后,中国自行车产业迅速崛起,1979 年产量突破 1000 万辆,跃居世界第一,中国更成为全球最大的自行车出口国。
可是,尽管产量巨大,利润率却极低。数据显示,2021 年上半年,中国规模以上自行车企业利润率仅为 3.8%。深究原因,制造制造环节的利润被严重压缩,核心价值集中于设计和销售两端。国内自行车品牌基本聚焦于中低端市场,而真正掌握高附加值核心技术的,却被欧美和日本品牌占据。
例如,天津富士达作为全球最大自行车制造商,为 TREK、闪电等国际品牌代工,占中国自行车出口量的三成以上。虽有规模优势,但这也意味着大量利润流向国外品牌,且随着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单纯代工的空间将日益受限。
产业链核心——变速器的技术壁垒
自行车变速器被称为“自行车的心脏”,承担着传动系统核心功能,其技术复杂度极高。变速器占整车成本的 40% 左右,也是整个产业链中利润最高的部分。然而,世界高端变速器市场长期被日本禧玛诺、美国产品速联(SRAM)等品牌垄断。
禧玛诺成立于 1921 年,创始人岛野庄三郎凭借着不懈努力,率先掌握了高精度冷锻技术,使得其零部件精度达到微米级,被称为“自行车界的英特尔”。此后,公司深耕运动休闲市场,尤其瞄准职业车手需求,推出革命性的双控杆变速器,迅速在全球专业市场占据领导地位。
如今,禧玛诺在全球变速器市场占据超过 60% 的份额,成为定义一辆自行车等级的关键品牌。随着欧美发达国家骑行消费向中高端转型,变速器技术优势进一步凸显。
技术、专利与时间,三重压力拖累国产变速器发展
中国自行车产业要在变速器领域突破,面临巨大挑战。首先,技术门槛高。变速器涉及六大关键部件,每个部件都包括众多精密零件,对材料选择、结构设计以及各类成型工艺均有极高要求。国内企业耗费数月才掌握部分弹簧比例关系的调校,显现出技术积累的不足。
其次,专利壁垒严密。禧玛诺和速联在中国共拥有超过 2400 件专利,全球专利总量更达 5000 余件。这种排他性专利设计使得后进品牌极易因侵权而受限,如禧玛诺的“双控设计”便强制用户采用其整套产品,极大限制了国产品牌的市场空间。
最后,研发投入巨大且回报周期长。组装整车利润微薄,很多企业难以承担高额研发费用,缺乏社会资本青睐。即便是创业企业,也靠着投资和坚持才得以在困境中维系发展。
寻找突破口:电子变速器的崛起
虽然机械变速器被几大巨头牢牢控制,但电子变速器领域尚处于发展初期,主要玩家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这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新的机会。通过避开传统专利墙壁,电子变速器或能成为国产品牌崭露头角的突破口。
面对日益高端化的全球自行车市场,预计到 2027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1405 亿美元。中国想分得这块大蛋糕,不仅要提升零部件自主研发能力,更需积极布局新兴领域和品牌建设。
结语
作为全球最大自行车生产 Export 国,中国拥有完整产业链和庞大市场,但关键核心技术依旧被少数国际巨头把控。只有跨越技术、专利和资金门槛,实现从代工到创新的转变,中国自行车产业才能真正摆脱“被卡脖子”的局面,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