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19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众多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年度股东大会中,1995 年的会议因其轻松氛围和高互动性备受推崇。
这一年,股东大会首次引入了现场直播,并吸引了约三四千名参与者。与如今规模庞大的会议不同,当时的提问环节更为开放,股东可以随意发问。然而,随着参会人数激增,重复的问题增多,管理层调整了规则,改为由记者筛选问题并辅以额外的公开提问。
早期股东关注点的独特视角
在早期的股东大会上,股东的关注点并非局限于公司日常运营,反而更多集中于投资策略及人生哲理。这些问题涵盖了投资的方方面面,甚至触及个人生活。
巴菲特和芒格凭借深厚的耐心解答了几乎每个涉及投资的基础性问题,其答案即使放在当下,也无需进行任何修改。巴菲特曾提到,真正理解格雷厄姆著作精髓的人,很难不变得富有。而格雷厄姆本人则感叹,尽管许多人阅读了他的书籍,却鲜有人真正践行其中的理念。
评估公司的新视角
对于“是否依然沿用格雷厄姆公式评估企业”的提问,巴菲特回应称,他们已在年报中明确阐述了自身的评估方法。他强调,账面价值并非考量重点,理想的企业应具备长期产生高额已动用资本回报率的能力。这种评判标准与传统格雷厄姆方法有所区别,但后者并不会对此表示异议,因为其方法更适合资本较小的情况。
巴菲特进一步指出,格雷厄姆的核心思想在于三条投资原则:正确看待市场、确保安全边际以及将股票视为企业的所有权。掌握了这三条原则,投资者便能在不同估值方法间游刃有余,因为无论采用何种方式,结果都不会偏离太多。
投资决策的关键步骤
当被问及发现投资机会时首先考虑的问题时,巴菲特坦言:“我是否会理解这家公司?”只有当他能够理解企业运作时,才会投入精力研究。他坦诚承认自己无法深入理解某些软件或生物科技公司,并强调只有清楚自身能力边界,才能避免盲目决策。
随后,他会评估企业的经济特性,即能否实现较高的资本回报率。如果答案肯定,则会进一步深入分析。
动态估值框架的重要性
针对“如何看待市盈率(PE)倍数”的问题,巴菲特解释道,单一的 PE 倍数并不能决定企业的实际价值。真正关键的是企业未来的成长潜力,正如 Wayne 所言,“预测冰球的运动轨迹,而非它的当前位置”。
结合当前倍数、再投资效率及预期回报率,才能全面衡量一家公司的吸引力。他们期望所持有的企业十年后能创造更多的利润,即便如此,仍需对未来保持乐观态度。
巴菲特和芒格均否认存在固定的估值公式。尽管他们心中有一个大致的估值框架,但他们深知未来的不确定性,因此不会试图精确计算价值。就像他们在 1988 年至 1989 年间收购可口可乐时所做的那样,虽然预见到公司前景良好,但无法准确估算具体数值。
他们主张采用粗略估算的方法,认为追求精确无误只会带来误导。因此,在做出投资决策时,他们会预留充足的安全边际,确保机会足够诱人,无需纠结于细节。
综上所述,优秀的公司不仅需要具备高水平的资本回报率,还必须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然而,这两点往往难以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