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07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最近,各城市都在积极提交 2023 年的经济发展计划,同时也在开展新的工作部署。其中,电池制造商 宁德时代 的重要消息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公布了一系列促进一季度经济发展的政策,其中提到 2024 年将开工建设宁德时代的北京工厂,这标志着北京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又向前迈出了一步。与此同时,理想汽车等企业也在积极谋划之中。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3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仍然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新能源汽车的年产销量分别达到了 958.7 万辆 和949.5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了35.8% 和 37.9%,市场占有率更是达到了31.6%。预计到 2024 年,中国汽车总销量将超过3100 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1150 万辆。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像 深圳、上海、广州、重庆、西安、合肥 等城市纷纷加入,逐步挑战以往的汽车产业格局。这些城市到 2025 年的新能源汽车产量目标,均锁定在百万辆以上。而北京则计划到 2025 年生产超过 30 万辆 新能源汽车。与这些城市相比,北京的发展规划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回顾北京的汽车工业发展,从第一辆国产轿车问世,到第一家整车合资企业的成立,早在 1958 年,北京汽车工业就已拉开帷幕,并见证了众多历史性的突破。作为最早布局新能源汽车的城市之一,北京的努力早已开始。
2009 年,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启动了“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北京等城市被确定为首批试点。在同年的一次发布会上,北京市副市长曾表示,发展新能源产业不仅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需要,也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力求把北京打造成为全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之都”。
当然,北京成为“新能源产业发展之都”的道路并不平坦。2009 年底,北汽新能源成立,并迅速成为第一个进入“10 万辆俱乐部”的新能源车企,当时销量甚至曾夺得全国冠军。但随着补贴政策的调整与私人市场的变化,北汽新能源的销量在 2019 年后下滑。
有分析指出,在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后,传统的“政策驱动”模式转变为“市场与政策双驱动”,这给后来者带来了机遇,也让先行者面临更大挑战。北京的汽车工业起伏不定,很多人一度担忧机会将不再。然而,最近以来,北京纷纷与多个新兴品牌展开合作,展现出强大的应变能力。
比如,理想汽车在北京成立了绿色智能制造基地,计划在 2023 年底前投产;而小米汽车总部也落地北京,初期计划投资100 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十年的总投资达到100 亿美元。如今,宁德时代的工厂也将入驻北京,这显示出北京在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坚定决心。
不仅如此,北京的两大新车——小米汽车 SU7 和理想汽车 MEGA,均使用了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而北京的车企如理想、小米、极狐也都是宁德时代的重要客户,新工厂将为北京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注入新活力。
北京的产业布局并不仅仅依靠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汽车制造业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它的价值链长、科技含量高、关联性强,拉动作用明显。近年来,包括西安、长沙和常州等新兴城市都在希望重塑制造业的同时,老牌城市如重庆和广州也在加快转型,寻求自身的市场地位。
面对这样的竞争格局,北京在低调中提升自己的实力。《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未来 5 年内,北京将致力于构建面向未来的高精尖产业新体系,并希望形成 4 至 5 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高精尖产业占比超过30%。其中,汽车制造作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指出,推动新型工业化是北京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结合当前真正的需求和首都的特色,要走出一条不同的工业化路径。这也包括推动汽车产业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努力实现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的任务。
随着新兴品牌的加入,北京市的汽车工业正在逐渐复苏,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在经过去年的下滑后,显示出微幅增长的趋势。
尽管如此,如果从整体产量来看,北京目前仍不在领先行列。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 年 1 -11 月,北京的汽车产量在全国排名第 11 位,而新能源汽车的产量排名更是位居第 17 位。同期,上海的汽车产量达190.03 万辆,而北京仅为91.43 万辆。另外,上海新能源汽车的占比高达61%,而北京只有8%。
以目前的发展状态,包括深圳、上海等城市都把 2025 年的新能源汽车 / 智能网联汽车产量目标设定在百万辆之上,相比之下,北京的目标则是超出 30 万辆。
这种差异也和城市本身的定位息息相关,作为首都,北京的城市空间限制更为明显,相关规定也相对严格。某位专家表示,现如今,中国的零部件制造体系已经较为完善,物流也很发达,真正决定造车的,不仅是地理位置,还有研发总部的选址和人才的引进。
虽然北京目前面临空间和产量的挑战,但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也为未来的汽车产业增添了不少可能性。此外,提升京津冀的汽车制造业竞争力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一项数据显示,在 2013-2022 年间,京津冀地区的汽车产量减少了115.05 万辆,占全国份额也有所下滑。
北京将需要创新与调整来迎接未来,推动高端制造业的落地,或将成为其实现转型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