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59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时间倒退到 2018 年,彼时的人工智能和在线教育风头正劲,而合成生物学还只是资本视野之外的一个小众领域。
然而,正是在这一年,经纬创投的医疗团队开始注意到合成生物学的潜力。他们走访了多家国内外领先企业,其中一家名为 Senti Bio 的公司引起了关注。Senti Bio 的创始人卢冠达曾参与创办的 Synlogic 公司已在纳斯达克上市,显示出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商业潜力。
经纬的布局
从 2019 年开始,经纬陆续投资了呈源生物、恩和生物、Senti Bio 和华昊中天等多家合成生物企业。这种系统性布局并非偶然,而是基于经纬对中国早期投资市场的深刻洞察。
作为一家头部基金,经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今,他们敏锐地察觉到合成生物学正处于从学术理论向商业化落地的转折点,于是果断加码这一领域。
经纬的投资逻辑围绕两个核心展开:一是顶尖科研团队的实力,二是技术与商业化的结合能力。以呈源生物为例,其创始团队来自哈佛和麻省理工等顶级学府,具备卓越的科学素养和执行力。此外,呈源生物在长链 DNA 合成及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展现了极高的技术壁垒。
行业的蓬勃发展
根据 CB Insights 的数据,2020 年全球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为 61 亿美元,预计到 2024 年将达到 189 亿美元。在国内市场,2019 年和 2020 年的融资事件分别达到 286 起和 364 起,融资金额分别为 410 亿元和 690 亿元。2021 年更是创下新高,融资事件增至 458 起,融资金额接近 1200 亿元。
与此同时,二级市场的表现同样亮眼。例如,凯赛生物的股价从 80 元涨至 180 元,华恒生物的股价从 40 元升至 130 元,市盈率均超过 70 倍。
技术驱动的变革
合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多个因素的共同推动。首先,过去多年的代谢工程技术积累为这一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自动化设备和计算能力的提升使得实验效率大幅提升,从而加速了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的进程。
经纬创投合伙人喻志云指出,合成生物学的本质是通过工程化手段改造生物体,使其完成特定任务。无论是生产大宗原料还是开发新型药物,都需要精确的设计和高效的执行。
在具体投资方向上,经纬主要聚焦于两大领域:生物制造和生物制药。生物制造侧重于低成本、规模化生产,代表企业包括恩和生物;生物制药则注重技术创新和临床转化,代表企业有呈源生物和华昊中天。
生物制造项目的核心在于选品和成本控制。例如,凯赛生物专注于长链二元酸的生产,华恒生物则擅长丙二醇的制造,这些产品在市场上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
而对于生物制药而言,研发难度更高。除了需要解决临床试验的问题外,还需要构建跨学科的专业团队。因此,经纬在评估此类项目时更加谨慎。
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尽管当前合成生物学热度不减,但仍面临不少挑战。一方面,部分项目可能存在泡沫化现象,估值过高可能导致后续发展受阻。另一方面,国内企业在技术平台从实验室到工业化应用的过程中还需克服诸多障碍。
然而,长远来看,合成生物学作为一项颠覆性技术,其发展潜力毋庸置疑。经纬认为,未来 3 - 5 年内,该领域将迎来底层技术突破和产业化扩大的关键阶段。
为了抓住这一机遇,经纬持续加大投资力度,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兼具科研能力和工业化能力的优质团队。同时,他们也呼吁创业者保持理性,专注技术和商业化路径的完善。
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在推动合成生物学发展的过程中,各方参与者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宏观层面看,政府应加快搭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对于创业者而言,应当脚踏实地,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通道。而投资人则需具备长远眼光,积极整合资源,助力初创企业成长。
正如经纬创投副总裁薛明宇所言:“从 0 到 1,从 1 到 100,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只有技术与商业化并重,才能确保合成生物学真正发挥其潜力。
总而言之,合成生物学是一条漫长且充满希望的道路。对于那些愿意坚守初心、拥抱变化的人来说,这里蕴藏着无限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