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莱德入华,华尔街巨头能否搅动公募市场?

21次阅读

共计 144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最近,华尔街的“巨无霸”贝莱德正式动向引发关注。根据相关信息,贝莱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已提交了申请,准备在中国设立公开募集基金,涵盖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等产品。这意味着,国际巨头正式入局中国的公募基金市场,掀起新一轮的市场变革。

提起贝莱德,不能不提它的“邻居”——黑石集团。两者名字相似,关系又非等闲之辈,背后却有着不同的发展路线。黑石由 Stephen·Schwarzman 于 1985 年创立,专注于私募股权和另类资产。而贝莱德成立于 1988 年,由拉里·芬克(Larry Fink)创立,早期以“黑石金融管理”部门为起点,专注于公募资产管理。两者原本关系亲密,但随着时间推移,性格和战略差异逐渐显现。

分道扬镳,市场格局的变化

1995 年,两家公司因战略分歧正式分手,贝莱德专注于公募市场,面向个人投资者,而黑石则继续深耕私募领域,服务于主权财富基金、养老基金和保险机构。这一分家,在市场上引发了不同的表现。最初,黑石一度占据优势,但随着公募市场的不断扩大,贝莱德逐步反超,成为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这一行列的变化,印证了市场容量和策略选择的重要性。

根据 2021 年的数据,贝莱德的管理资产规模高达 9.007 万亿美元,远超黑石的资产规模。而在市值方面,贝莱德的市值已达 1364 亿美元,是黑石的两倍多。这些数字,再次彰显了贝莱德在全球资产管理行业的“无冕之王”地位。

中国市场的机会与挑战

虽然在华尔街扮演重要角色,贝莱德早年一直缺席中国公募市场,心怀未尽。直到 2020 年 4 月,中国取消了对外资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比限制,贝莱德第一时间递交了设立申请。创始人拉里·芬克表示,他们希望借助全球投资专业知识,为中国投资者带来多元化的投资方案,迎合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

如今,随着第一只基金的逐步推出,市场对于贝莱德的反应褒贬不一。有投资者乐观,认为外资的到来会带来更专业的管理和更多创新产品,比如“股市跟风高手”的跟随策略;也有人持谨慎态度,担心 A 股市场的“轮动频繁”、投资风格的多变,是否会让外资难以适应。

投资者的不同声音

投资者群体中,不同的态度反映了多元的市场预期。一个叫曲枞祎的投资者,既对外资的抄底能力心服口服,也计划未来增加对贝莱德基金的投入。而另一位名叫胡盛裕的“90 后”互联网从业者则更为谨慎,他依赖基金理财,对张坤等国内明星基金经理较为信任。当 2021 年上半年,张坤的基金业绩遭遇滑铁卢时,胡盛裕对外资基金的兴趣也有所减少,但他仍在观察市场动向,等待更好的操作时机。

外资基金的影响与未来行业走势

从业界的角度看,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不仅带来资金,更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投资策略。贝莱德的多只基金覆盖 A 股,表现尚可,甚至与国内优秀基金在某些指标上的差距不大。然而,也有人担心,受制于本地市场的特殊性,外资的投资策略难以完全奏效。证券分析师表示,A 股的板块轮动非常快,风格多变,长期投资的理念可能与外资追求的价值捕捉有所差异。

另外,私募基金经理们也指出,行业中的成功明星多因行业轮动而崛起,外资的介入可能暂时影响不了市场的总体节奏。未来,贝莱德能否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还需观察其产品策略、投资风格与本地市场的契合度。

总结与展望

总的来看,贝莱德的进入,为中国公募基金市场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它的表现如何,不仅取决于自身的策略布局,也和中国市场的开放程度、监管政策、投资者接受度密不可分。未来,外资基金会是市场的“鲶鱼”还是“鳄鱼”,答案或许要等时间来验证。无论如何,这场“外来者”的逐梦之旅,已然成为行业新篇章的开始。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