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66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印度近期传出限制中国手机厂商销售价格低于 1.2 万卢比(约合 1200 元人民币)低价手机的消息,成为该国加大对中国品牌打压力度的最新举措。尽管官方尚未正式宣布,这一政策已在业界内部流传,并引起了本土手机品牌的提前备战。
中国手机品牌在印度遭遇层层打压
自 2021 年底起,中国智能手机品牌在印度的发展愈发困难。去年 12 月,印度税务部门以涉嫌逃税为由,突击检查了包括小米、OPPO、富士康等多个中国企业在印度的办公室。紧接着,印度政府对这些品牌的审查不断升级,出现了账户冻结、高管被调查甚至离职的情况,有传闻称部分高管受到印度政府的强迫措施。
在 OPPO 频繁遭遇税务稽查的同时,vivo 在印度也面临更严厉的指控:印度执法机构指控其通过多家公司洗钱并涉嫌金融恐怖活动。据报道,该公司部分中国管理层已撤离印度,银行账户被冻结,但法院批准有限度使用资金,此案仍在审理中。
小米印度市场早在去年 4 月就陷入困境。印度执法机构对其外汇交易进行调查,并指控其以特许权使用费名义非法汇款海外。小米反诉调查部门有关高管遭受暴力威胁。与此同时,相关公司高管多被限制出境,印度政府对中国手机企业基本采取有罪推定态度。
印度政府针对中国品牌的策略
印度科技部副部长曾公开表示,中国手机厂商虽占印度市场 70% 以上份额,但其市场优势并非建立于公平竞争基础。此外,这些品牌普遍处于亏损状态,印度政府质疑利润被转移至外国母公司,缺乏对印度本地经济贡献。例如,OPPO 被指虽享有政府税收减免多年,却仍体现账面亏损,疑似将利润通过子公司抽回。
目前印度将准入门槛设置为 12000 卢比,这无疑针对以低价策略抢占市场份额的中国品牌。印度手机市场中除了三星 (价格相对较高) 外,其他头部均为中国品牌,小米、vivo、OPPO 等占据主导地位。如果限制实施,这些品牌的销售将受较大影响,尤其是小米低于 150 美元的手机在印度市场占比高达 66%。
印度本土品牌再度崛起
多年来被中国品牌抢占的印度本土手机厂商,如 Micromax、Lava、Karbonn Mobiles 等,正在试图借政府政策东风重返市场。它们主打低价策略,尝试在价格和民族品牌情怀上与中国品牌竞争。比如 Lava 推出定制系列 MyZ,价格区间在 6999 至 10500 卢比,而 Micromax 的产品也瞄准低端市场。
此外,伴随着印度电信巨头 Reliance Jio 计划推出全国 5G 服务,本土品牌希望借助即将到来的 5G“换机潮”扩大市场份额。Jio 将推出极具竞争力的 5G 手机,售价或低至 1 万卢比,低于目前市场上的最低价格。
印度手机产业链深度依赖中国
尽管印度政府对中国品牌持续施压,但其手机制造和销售体系与中国产业链紧密相连。多年来,中国手机巨头不仅带来了大量投资设厂,还推动了印度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小米、华为、vivo、OPPO 等中国品牌均在印度建立了完整的生产基地,并吸引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在本地布局。
印度通过提高进口关税,促使更多手机组件和生产环节本地化。截至目前,印度已成为全球手机生产第二大国,但在关键零部件和核心器件的自主制造能力方面仍严重依赖进口。电子元器件年进口额高达 530 亿美元,全球供应链中印度对中国的依赖不可小觑。
印度业界人士指出,若中国品牌因政策被迫退出,短期内无人能够填补其市场份额,制造商和供应商也难以生存,最终造成智能手机产业链的断裂和就业危机。印度的智能手机线下零售店中,约 60% 由中国品牌渠道占据,制造和销售环节的中断将影响数十万人生计。
未来前景与挑战
综合来看,印度对中国智能手机的限制政策虽意在扶持本土品牌,实现产业自主,但因市场结构和供应链高度依赖,短期内难以撼动中国在印度手机市场的主导地位。中国厂商拥有成熟的生产能力、完善的供应链和深耕多年的销售渠道,非一朝一夕能够替代。
未来印度智能手机市场可能经历一次重要的洗牌,但合作共赢的局面仍需双方智慧和稳妥的政策共识。印度既要保护本土产业,也不能忽视与中国品牌合作带来的产业升级和就业机会。唯有平衡好贸易保护和市场开放,印度才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智能手机产业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