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承非为何坚定看好火电?背后逻辑解析

5次阅读

共计 232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投资领域,每天面对纷繁的股价信息,众多观点相互交织,却往往指向不同方向。然而,真实的世界只有一个。8 月中旬的午后,在嘉里城 23 楼的睿郡资产办公室里,董承非在这矛盾的观点中寻得了投资灵感。

过去一年,新旧能源交替演绎着奇妙变化。新能源迅猛发展,压缩了旧能源资本开支,旧能源因资本开支不足价格上涨,可涨完价后,新能源又凭借性价比优势,使风光装机需求不断提升。新旧能源股价虽迭创新高,但逻辑上的割裂显而易见,新能源本欲终结旧能源体系,却意外给了旧能源生机。

这种割裂在投研圈也有体现。今年以来,董承非听了诸多卖方路演,光伏分析师对行业前景极为亢奋,预计今年 250GW,明年 400GW,而电力研究员则较为保守,担忧电网消纳问题无进展,风光装机或低于预期。每位从业者都从自身视角解读投资世界,结论大相径庭。但董承非坚信,真实的世界只有一个,在能源结构变迁趋势下,他旗帜鲜明地看好火电股及其背后的商业变革。

01 往昔:辉煌不再

董承非是二级市场中少见的研究火电行业二十年的人。2003 年,硕士毕业的他加入当时尚在筹建的兴证全球基金。彼时,在 2000 – 2005 年股灾半途,两市低迷,以钢铁、汽车、石化、电力及银行为代表的蓝筹股逆势走强,被合称为“五朵金花”。

2003 年的“金花”如同如今的“风光储”,风光无限。然而,在变化的经济体中,风水轮流转。19 年后,董承非离开兴全基金,转战睿郡资产,当年的“五朵金花”近乎凋零,火电股便是典型。如今,主动权益基金极少配置火电板块,并非基金经理有偏见,而是火电股确实没给投资者带来收益。2011 年前后,不少基金经理曾大笔建仓火电,但在经济放缓和环保政策压力下纷纷退出。

多年来,火电企业自身也未盈利。以一家典型的两地上市电力企业为例,2012 年净资产达 555 亿元,到今年年中,扣除永续债后的净资产仅 535 亿元,十年几乎白忙。投资者对火电股感情复杂,表面是稳定的公用事业股,能吃股息,实则风险巨大,类似一倍做空动煤指数。这种内外反差源于火电股“市场煤、计划电”的商业模式。

此商业模式最大问题是收入端固定,成本端却不确定。火电企业若想创收,指望下游提价无望,只能与上游博弈。过去二十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电力供给呈通胀形态,火电企业不但不能减产,还得加大采购保证用电需求。去年即便发电亏损,火电企业仍咬牙采购动煤。长此以往,“煤强电弱”格局形成。不过,董承非认为,随着风光相继平价,旧能源格局松动,火电股商业模式将被重新定义。

02 当前:攻守之势转变

“你们算过我国一年新增发电需求和风光装机量吗?”董承非抛出的这个问题,是他看好火电股未来的逻辑起点。他通过数据展示了推导过程。

在他看来,2022 年国内风光装机规划约 150GW,按光伏一年 1300 小时、风电一年 2200 小时的有效利用数计算,风光新增装机带来的发电量约 2600 亿千瓦时。按照稳态下年均 3% – 6% 的新增发电需求换算,2022 年风光新增发电量已接近新增需求量下限。

不仅如此,2022 年全球通胀,风光装机成本大幅上升,抑制了装机需求。2023 年硅料扩产完成,大宗商品价格回归正常,国内风光装机需求可能进一步激发,200GW 的风光装机目标有望实现。再加上水电、核电等新增装机,将基本满足国内新增电力需求,火电出力依赖度降低。

对董承非而言,这意味着今明两年或许会见证燃煤消费总量见顶。由于风光发电靠技术推动,火电企业发电模式将从依赖上游的周期性行业,转变为依靠技术进步、降低成本的商业模式。这种转变将影响行业格局,供给通缩下,火电企业可通过调低负荷、减少采购压制上游价格。

一旦实现这一步,“市场煤、计划电”将成为过去。计划电依旧,但市场煤难再掀起波澜。获得合理利润的火电企业,将有能力对部分机组进行灵活性改造,实现从“主体电源”到“支撑性、调节性电源”的转变,回归具有稳定盈利能力的公用事业行业。去年东北少风、今年四川缺水导致的拉闸限电,凸显了火电调峰的价值。但调峰不易,机组需改造,负荷难拉满,补偿机制不完善。所以,要消纳更多不稳定的新能源,得先让火电企业盈利。

03 未来:双重机遇降临

很多人认为过度发展新能源会抬高全社会用电成本,但风光本质是技术推动的制造业。在我国企业手中,制造业靠降本增效做大蛋糕,而非靠垄断获利。所以,硅料、EVA 粒子、大丝束碳纤维等都会有的,“绿色通胀”只是暂时的,度电成本将持续降低,更多人能用上廉价清洁能源。

董承非认为,风光成为主体能源后,全社会用电成本会降低,火电企业成本也会下降,盈利不再困难。此外,风光大规模推广依赖火电企业,风光发电成本低,只要装机成本下降,项目 IRR 就会提高。未来火电企业,火电能盈利,绿电更能赚钱,这就是双击的魅力。

逻辑很清晰,风光发展将使年均燃煤总量提前见顶。燃煤需求见顶将改变“煤强电弱”商业模式,风光大力发展也为火电企业带来第二成长曲线。从数据推导看,这个见顶时刻可能在未来一到两年实现。

不过,投资充满不确定性。如年初俄乌战争,起初大家认为粮食、有色等资源板块会受益,后来发现“风光储”才是赢家。火电行业的不确定性更多与新能源相关,风光能否顺利消纳、清洁能源能否降价、国内装机会否顺利?董承非认为这些问题是暂时的,全球能源革命大幕才刚刚拉开。

04 结语

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如同与世界对话,怀揣信念。打板选手坚信涨停才安全,半路选手相信龙头注定,价值投资者认为时间是护城河。虽各流派理念不同,但都有成功案例。

想起福尔摩斯和华生关于看和观察的对话,华生只看到楼梯,福尔摩斯却观察到 27 级台阶。投资亦是如此,多数人只看到收益,背后的研究、思考、总结和复盘却常被忽视。所以,火电股当下亏损或许不重要,重要的是未来拐点是否会至、何时会至。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