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72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第三季度来临,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的电子工厂逐渐变得冷清,工人们的工作时间缩短,超长加班现象消失,按小时计酬的工人收入普遍下降三分之一。与此同时,不少新建厂房推迟了设备安装计划,选择闲置而非运行设备以承接有限订单。
从手机到零部件,再到芯片,消费电子产业的每个环节都面临产能过剩问题,仓库里堆积如山的原材料和成品无人问津。8 月 19 日,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品牌小米发布的中期财报显示,其收入同比下降 12.8%,至 1435 亿元人民币,经调整后的净利润同比骤降 60%,仅为 49 亿元。作为小米的核心业务,智能手机业务在第二季度同比下滑 28.5%,至 423 亿元人民币。尽管小米加大促销力度清理库存,但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 11.8% 降至 8.7%,销量改善有限,上半年仅售出 7760 万台手机,较去年同期减少了 2470 万台。
全球最大的 PC 制造商联想同样感受到业绩压力。联想今年第二季度营收为 170 亿美元,与去年同期持平,但净利润同比增长 11%,达到 5 亿美元,为近两年来最低增幅。其智能设备业务(涵盖 PC、平板电脑和手机)的收入和利润分别下降了 3% 和 2%。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作为消费电子的重要出口,全球年出货量分别约为 13.5 亿部和 3.5 亿部,如今这两块核心市场同步陷入低迷。IDC 数据显示,2022 年前两个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均同比下降约 9%,小米、vivo 和 OPPO 等厂商的下滑幅度超过 20%。第二季度,全球 PC 出货量同比下滑 15%,创下近九年来最大降幅。
终端需求萎缩直接传导至上游,曾经短缺的芯片如今面临供过于求的局面。小米集团总裁王翔承认,受全球经济形势和地缘政治影响,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正经历巨大变化,许多芯片和产品出现过剩。芯片价格从高点回落,降幅普遍在 15%-20%,部分产品甚至达到 50%-80%。一位国产芯片设计公司的市场总监指出:“无论怎么降价都没有生意,只能降到有生意为止。”他补充道:“即便降价,短期内也未必能刺激需求。”
供需失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需求疲软固然是本轮消费电子供应链价格下滑的主要原因,但并非唯一因素。多位业内人士反映,供应链内部的信息不对称加剧了这一困境。在过去的几年里,终端厂商与供应商之间的沟通机制失效,导致上游厂商难以准确判断市场需求。三年前埋下的隐患逐渐显现,疫情期间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放大了这种风险。
回顾历史,半导体行业周期性特征显著,每 5 - 6 年经历一轮“缺芯 - 扩产 - 过剩 - 削减”的循环。然而,本轮周期呈现出新的特点。疫情反复和地缘政治冲突增加了市场的不可预测性,下游厂商下单与实际交付之间的时间差可能导致决策失误。事实上,当前的产能过剩不仅源于去年的缺芯潮,更与 2019 年华为因美国制裁而大规模囤货有关。此举引发了其他终端厂商的跟进行为,导致供应链库存水位持续攀升。
去年短暂的市场复苏使终端厂商对未来的乐观情绪升温。有知情人士透露,小米曾在 2021 年上半年提出包下华星光电整条柔性屏生产线,但实际需求并未达到预期,最终导致产能浪费。一位供应链人士评价,这种“激进乐观”是安卓阵营普遍存在的问题。
结构性矛盾加剧困境
除了需求端的问题,供给侧的变化也加剧了危机。过去两年,汽车厂商因销售预期调整而减少产量,迫使代工厂转向消费电子领域寻找出路。云计算、摄像头和 PC 等行业成为这些代工厂的新客户,但这种临时性的转移并未解决根本问题。
一位晶圆厂人士举例称,2020 年丰田减产后,某头部代工厂将原本用于汽车的晶圆生产线拆分,大量转向消费电子芯片生产。然而,繁荣背后隐藏着泡沫,供应商逐渐丧失对客户需求的判断能力。消费电子供应链普遍存在“层层多报”的现象,下游厂商为争夺资源夸大需求,上游厂商则据此扩大生产规模,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过剩现状与影响
此次产能过剩主要集中于成熟制程,尤其是 8 英寸晶圆,12 英寸晶圆占比相对较小。根据芯思想研究院数据,全球 8 英寸晶圆新增产能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服务于汽车电子和中低端消费电子芯片。这批产能自 2022 年起逐步释放,消费电子芯片过剩尤为突出。
以联发科为代表的中低端消费电子芯片首当其冲,价格下跌 15%-20%。相比之下,高端芯片库存较少,压力相对可控。另一大受影响领域是中低端 MCU 芯片,这些芯片广泛应用于物联网设备,制程多为 8 英寸晶圆。一位电子元器件大数据平台创始人表示,去年因代理商恶意囤货,某些家电 MCU 价格一度上涨 10 倍,而现在需求直接腰斩。部分公司库存价值高达 5 亿元,短期内不会再采购芯片。
一个显著趋势是,以往用于高端手机的零部件正逐渐渗透至中低端市场。Counterpoint 分析师提到,终端厂商被迫接受打包销售模式,导致高端物料滞销。例如,骁龙 888 芯片、120Hz 刷新率显示屏、OLED 屏幕以及高像素摄像头等高端配置如今出现在中低端机型上。摩托罗拉近期推出的旗舰手机搭载骁龙 888+ 芯片,售价低至 1999 元。
行业自救与转型探索
面对库存积压和订单锐减,供应商纷纷采取措施应对。一家国产芯片公司市场总监表示,虽然不可能完全停止下单,但当前订单量已接近去年的一半。摄像头模组厂商的稼动率降至 50% 以下,液晶面板厂稼动率约为 70%,预计 8 月份将进一步下滑。面板厂商为争夺订单不惜牺牲利润,部分产品报价甚至低于成本价。
电子元器件市场上的价格战愈演愈烈,供应商的生存空间被压缩。一位芯片公司市场总监感叹,中国科技制造业的低利润率令人震惊。半导体行业链条复杂且周期漫长,欧美同行通常要求 60% 以上的毛利率以规避风险,而中国芯片企业的毛利率普遍在 20%-30% 之间,即使 10% 毛利的项目也有参与者。
为维持开工率,模组厂商从 4 月起减少工人工时,鼓励办公室员工无薪休假。晶圆厂则通过降价吸引新客户,同时与材料供应商谈判保产协议。尽管如此,供应链仍需应对长期调整带来的挑战。
新兴领域带来希望
随着传统消费电子市场降温,智能电动汽车和 IoT 设备成为新的增长点。集邦咨询数据显示,2022 年第二季度,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219.2 万辆,同比增长 53.5%。车载电子芯片短缺状况短期内难以缓解,预计供需平衡需 2 - 3 年时间。
此外,AR/VR 设备、扫地机器人和无人机等 IoT 产品吸引了厂商的关注。面板厂加大对高世代 OLED、Micro LED 和 Mini LED 技术的投资,这些都是未来五到六年的关键方向。多位受访者认为,产能结构调整不可避免,但至少需要一年时间完成过渡。在此期间,智能手机与 PC 仍将占据主导地位,占消费电子芯片市场份额的七成以上。
Gartner 预测,2022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下降 7.1%,PC 出货量将下降 9.5%。多位业内人士预计,本轮下行周期至少将持续至明年第二季度,消费电子供应链或将迎来较长的调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