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辞后花20万雇机器人‘打工’,市场乱象丛生

2次阅读

共计 260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当人们开启小长假模式时,机器人已悄然占据假期的“最佳打工位”。从景区到商场,常能看到送餐机器人在饭店蛇形走位送餐,四足机器狗在景区跟着挑山工背货上山,人形机器人在深夜酒吧打碟。

机器人“五一”打工热背后,机器人租赁商毛利飙升。“五一”假期前半月,不少公司机器人“五一”档期已满,宇树 G1 等人形机器人日租金最高达 1.8 万元。以 9.9 万元的宇树 G1 为例,早入局者可能不到一个月就能收回购买成本。自宇树 H1 机器人在蛇年春晚“一扭成名”后,其潜藏商机被人发现。

2 月以来,“机器人租赁”帖子在二手交易和社交媒体平台涌现,出租的多为“宇树 G1 机器人”,适用于宣传、展览、表演、开业等场合,日租金几百到上万元不等。有从事机器人租赁业务的公司称,“五一”期间景区使用较多,还有车站、售楼处、展会、教育、开业、婚庆等场景,主要作用是吸引眼球。

在 2025 上海车展,机器人互动成车企吸睛重要手段。宇树 G1 成深蓝汽车 AI 员工,可与观众握手互动;小鹏机器人 IRON 现场与观众进行招手、打招呼、比耶、点赞等互动;智元的远征 A2、乐聚“夸父”机器人、长安机器狗“来福”、奇瑞墨甲机器人“墨茵三姐妹”等也在车展亮相并完成接待、互动、递水等工作。

目前各电商平台有商家上架机器人租赁业务,但据从业人员透露,宇树科技产能跟不上 C 端市场,租赁市场流通的人形机器人约几十到一百台,做租赁生意的人比机器人数量多,“很多人买到一台机器人就开始出租,大单往往需拼单”。

不少商家今年新成立,还有从业者以个人名义出租机器人。“有正规公司且有机器的不多,还有坑了定金就跑路的。”上述从业者表示。

01 租赁市场,繁荣与泡沫并存

小红书用户 @这个老王有点憨 3 月 21 日发帖称,裸辞后花 20 万元买了一台宇树机器人替自己打工,现在机器人比她还忙,档期排到了 5 月份。@这个老王有点憨表示,目前出租机器人用于商业用途,如开业、引流等,生意发展不错。

尽管宇树的 G1 机器人被戏称“玩具版”,仅能完成行进、挥手、转身、握手等基础动作,但因价格相对较低——9.9 万元 / 台,引发部分机器人发烧友兴趣,且产量相对较高,成为市面上展出的主要机型。

据了解,G1 机器人此前在京东旗舰店销售,不到 1 天就售罄。目前搜索京东、淘宝的宇树官方旗舰店,G1 处于下架状态。若想尽早拿到货,用户需加价六七万元从黄牛或租赁公司购买。在小红书平台,有租赁公司将 G1 出售价格标为 14.5 万元。

“一机难求”下,很多非机器人发烧友选择租一台机器人,助推了机器人市场升温。山东一家机器人租赁公司负责人称,公司的两台宇树机器人是山东最早到手的,“本来想买了自己玩,春晚后瞬间觉得很‘香’”。今年 3 月他们注册成立公司,目前除宇树的 G1,还有众擎的机器人,更多的是宇树的机器狗。

该负责人表示,目前市面上人形机器人约 100 台,订货周期约 70 天,在“五一”等节假日供不应求,“假期很缺机器,现在租金 1.8 万元 / 天,租期低于 3 天,机主都不愿接单”。

这是大多机器人租赁商家的常态——机器数量少,单多就需同行调配。“现在全国各地每个城市可能有 5 – 10 家租赁公司,每家有一两台机器人,有 10 台以上的可能只有上海等地的一两家公司。”有做机器人租赁业务的人表示。

不过,随着机器人租赁市场玩家增加,行业已现虚火。机器人出租业务价格和服务逐渐变“卷”,尤其在工作日等“淡季”,价格会下调。

“‘五一’期间价格平均每天 1 万 – 1.5 万元,6 月 1 日前价格较稳定,大概 6 千 – 7 千元 / 天,越早订越便宜。”上述山东租赁公司负责人表示。机器人租赁业务刚兴起时,二手平台价格多为 8000 – 10000 元 / 天,有的更贵。

以企业租赁方身份从多家租赁商处了解到,他们会给每台机器人配备技术人员,租金包含机器人运输、调试(彩排)、现场保障、技术人员食宿等费用。

另一方面,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今年初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我个人感觉今年年底前,整个 AI 的人形机器人会达到一个新量级。”

据上述山东租赁公司负责人称,宇树将缩短机器人交付时间至 40 天,一旦实现,人形机器人稀缺性将不复存在,租赁市场新入局玩家将“赚不到钱”。他表示,“产品一旦量产,租赁市场价格立刻会大跌。”

02 租赁是起点,离应用还很远

供不应求带来的租赁价格虚高,会被机器人量产改变,这也是做机器人租赁生意的人担心的。部分人加价购买 G1 机器人,“两周回本”神话遥不可及。

同样创立机器人租赁公司的赵强表示,“去年宇树总产量 6000 台,3000 台卖给海外,3000 台主要面向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今年这些加价六七万买的人,有的可能成本都没收回来。”

2024 年 4 月,赵强成立公司,一开始做机器人整合业务,2024 年下半年陆续下单 28 台宇树机器人。他们是市面上拥有机器人较多的公司之一,仅宇树的 G1 Edu – U1(G1 进阶版,有编程接口可开发),公司就到货 12 台。

U1 在 G1 基础上,有常规问答、舞蹈、动作互动等功能,还可通过调试算法提供定制化功能,如展现不同语种方言或定制动作等。所以,其适用于商业活动、会展展厅、行业角色扮演等场景。

赵强没订购更便宜的 G1,是因为他认为与其卷入价格混战,不如深耕 B 端客户深层需求。他的团队曾为某头部地产商定制销售机器人,客户先租一台放在售楼处做接待,觉得不错后自己去宇树定了一台,到货后再找赵强公司开发定制。

“很多同行盯着硬件倒手差价,但真正利润在‘千人千面’的功能开发上。”赵强透露,他们的客户一般是大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大型活动或展会,对机器人功能要求高。“维护好这些大客户,就能长期合作,做企业要坚持长期主义。”赵强说。

不过,即便各家机器人可通过算法开发调试功能,但对当下“租户”而言,机器人只是“吸引目光”的噱头,距离真正落地应用还很远。

广东某制造公司员工德咏表示,公司产线大部分环节已自动化,唯独上下料依赖人工。去年年底订购宇树 G1 Edu 机器人,试图实现工厂无人化,但经工程师调试后,仍无法在生产现场自主稳定工作。

德咏直言,当前市面产品多在实验室跑分、拍视频炫技,一旦投入 24 小时运转的车间,会出现一系列生产问题。

尽管如此,德咏表示今年还要再买三台机器人,但大概率不选宇树。在他看来,“宇树现阶段不适合工业场景,做科研还不错。”他近 1 个月考察了“深圳十三太保”,结论是:“若想机器人顶替人类连轴转 8 小时,起码要等端到端大模型突破‘手眼协调’的最后 1 毫米。”他预估,实现这个目标至少需一到两年时间。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