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94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华为 Mate 50 和 iPhone 14 的相继发布,让卫星通信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这两款旗舰机型均搭载了卫星连接功能,预示着智能手机正在迈向“天地一体化”的新阶段。
与此同时,SpaceX 与美国电信巨头 T -Mobile 的合作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势。马斯克表示,这项技术的意义在于彻底消除移动蜂窝网络盲区,甚至拯救生命。然而,尽管科技巨头纷纷入局,普通用户通过手机直接拨打卫星电话的梦想短期内仍难以实现。
技术瓶颈:手机发射功率的难题
阻碍卫星电话普及的最大障碍在于手机的发射功率。现有手机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应对与基站的近距离通信,其发射功率通常被限制在较低水平以确保安全性和用户体验。然而,卫星通信需要克服数千公里的距离,这对设备的发射功率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以铱星系统为例,其卫星距离地面超过 700 公里,手持终端的发射功率必须达到 2 瓦以上才能维持正常通信。这样的高功率需求使得传统卫星电话不得不采用厚重的设计,并配备长天线,这显然与现代消费者对轻薄设备的偏好背道而驰。
此外,国际通信标准组织 3GPP 明确规定了手机的最大发射功率,目的是减少电磁辐射风险。因此,即便华为、苹果和 SpaceX 努力推进相关技术,现阶段的卫星通信功能依然局限于窄带通信领域,主要服务于短信传输。
苹果与华为的尝试:从短信到定位
华为 Mate 50 和 iPhone 14 所推出的卫星短信功能,虽然未能实现语音通话,但已能够在无蜂窝网络覆盖的情况下发送紧急信息。例如,当旅行者身处偏远山区遭遇险情时,可以通过卫星短信向外界求助,避免因信号问题延误救援。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国外厂商,中国企业在卫星通信领域的探索同样取得了进展。今年 7 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与中国移动合作推出了首款支持北斗短报文功能的手机芯片。该方案无需更换 SIM 卡或增加外设,即可通过普通手机实现卫星通信功能。这意味着,中国的卫星通信技术正逐步走向大众化。
卫星短信时代的到来
尽管全民卫星电话的目标尚未达成,但卫星短信无疑为特殊环境下的应急通信提供了重要补充。特别是在自然灾害、户外探险或偏远地区,这种功能可以显著提升用户的生存几率。
未来,随着低轨卫星网络的完善和技术成本的降低,卫星通信有望进一步扩展应用场景。从短信到语音,再到数据传输,这一过程虽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