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62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进入 12 月,智能手机行业寒意弥漫,国产手机圈却一反常态热闹非凡,发布会一场接着一场,旗舰机如潮水般扎堆问世。先是 8 日 iQOO 发布全新旗舰手机 iQOO 11 系列及 iQOO Neo 7 SE,紧接着 9 日华为冬季全场景新品发布会开启,11 日小米 13 系列新品发布会召开,14 日 – 15 日 OPPO 未来科技大会举行并发布 Find N2 系列新品。年前这段时间,除了 iPhone 14 系列,消费者购机选择明显增多,然而,新机却未能激起太多人的热情。iQOO 11 系列发布时,直播间里对美女“宋大腿”的呼声远超手机,真正讨论手机配置和性能的寥寥无几。小米发布会召开前,小米 13 系列相关信息几乎被泄露殆尽,毫无惊喜可言。
雷军在发布会上对标苹果,引发诸多争议与关注。如今罗永浩不再涉足手机领域,国内手机发布会水平似乎倒退十年,宛如冗长的富士康工人组装培训课,除了讲解组装知识,便是千篇一律地内涵友商、对标苹果、画大饼,枯燥又僵硬,吹牛都显得无趣。
近两年,国产手机配置性能不断增强,价格也日益高昂,可上市后的反馈却不尽人意,不少人觉得自己两年前的手机仍能再战数年,甚至出现老旗舰因新旗舰发布销量逆势上扬的情况。当下新发旗舰与两年前的旗舰相比,除了堆砌配置,创新近乎停滞,消费者对新手机兴趣与关注度渐弱,手机圈新机更新频繁,但买新不买旧的规律正被悄然打破。
“围剿”苹果,屡战屡败
今年,各家旗舰机发布时间大幅提前,年前市场从苹果“一枝独秀”变为国产手机冲击高端、与苹果正面交锋。主要原因是高通、联发科提前发布旗舰芯片,11 月 8 日联发科发布天玑 9200,16 日高通发布骁龙 8 Gen2,缩短了国产品牌旗舰机与 iPhone 14 系列的上市时间差。这让小米等国产手机品牌能借双十二及春节消费节点发布新机,尤其是在今年双十一智能手机市场被苹果“屠榜”后,国产手机突围高端的愿望愈发迫切,发布新机成为挽救颓势的关键。
据 Strategy Analytics 报告,苹果以 39% 的销量份额和 68% 的营收份额位居榜首,iPhone 14 系列和 iPhone 13 畅销。从小米、OPPO、Vivo 发布的新机看,国产手机争夺高端市场份额的野心未改。iQOO 11 标准版价格 3799 – 4999 元,iQOO 11 Pro 价格 4999 – 5999 元;小米 13 价格 3999 – 4999 元,13 Pro 价格 4999 – 6299 元。配置上,新机亮点颇多,如骁龙 8 Gen2 芯片、三星 E6 材质 OLED 屏、徕卡 75mm 人文长焦等。但硬件堆料和靠拢高端价位的策略已难调动消费者欲望,国产新机在高端市场产品打造和创新上显得束手无策,令消费者失望。
华为曾为国产手机高端化找到突破口——自研。在华为未因制裁割舍高端市场前,依靠自主研发路线激发了消费者对国产高端手机的期待,为消费者购买提供了动力。如今华为深陷困境,恰是其他手机厂商的发展良机,可他们却反其道而行,以技术控制权掌握在国外巨头手中的硬件及升级为卖点,频繁堆料,背离了大众对国产手机的期待,导致国产机高端化受制于他人,如高通上一代处理器口碑不佳,国产手机以此树立的高端化便显得乏力。
同质化朝“纵向”加深
影像仍是国产手机发布会的竞争焦点。小米发布会前,雷军展示小米 13 / Pro 徕卡证书及样张,iQOO 11 系列则以自研芯片 V2 提升影像性能。近三年,国产手机厂商旗舰机型主摄像素从“亿级”下调至“5000 万档位”,影像性能提升方向多元化,但做法大同小异,一面自研影像芯片,一面联名传统相机巨头,消费者仍无法从影像层面区分国产旗舰机。
新趋势是,国产手机同质化从不同品牌扩展到同一品牌产品间。因旗舰级产品性能配置下放到中端价位产品,在手机性能过剩背景下,消费者更倾向高性价比中端机,而非旗舰机。今年,高端旗舰产品硬件配置下放成为国产手机厂商共识。如 Redmi Note 12 系列主打相机影像,采用高端旗舰机常用的 IMX766 主摄,小米还将影像大脑下放到该系列;OPPO Reno9 系列配备前后双旗舰人像镜头及自研影像 NPU 芯片马里亚纳 X。曲面屏曾是高端旗舰机配置,如今下探到千元机行列,红米 K50 至尊适配骁龙 8 + 芯片,成为最便宜的骁龙 8 + 芯片手机,被调侃为小米高端机竞争对手,红米总经理卢伟冰也因此被戏称“背刺”小米。
配置下放使中端机功能更均衡,与旗舰机发展趋势一致,不少消费者认为旗舰机价格高,中端机性能不差,差距缩小,没必要花高价买旗舰机。这给国产手机厂商出了难题,也为品牌高端化设障。其背后原因是智能手机行业低迷,国产手机厂商需高性价比产品走量,维持品牌销量。
折叠屏手机,不是“从 0 到 1”
今年,国产手机厂商、苹果、三星都愈发重视折叠屏手机,发布会期间相关消息不断。苹果 iPhone 15 Flip 渲染图流传,采用翻盖式小折叠设计,外部有小副屏,内屏保留“灵动岛”;国产厂商方面,小米 13 系列发布会上小米 MIX Fold 2 新色上市,OPPO 发布折叠屏 Find N2 系列,采用全新升级的超轻固精工拟椎式铰链。
在行业下行背景下,折叠屏手机逆势增长。2022 年第三季度中国市场折叠屏手机销量达 72.3 万部,同比增长 114%,部分旗舰折叠屏手机备受青睐。相比高端旗舰机的同质化困境,折叠屏手机因技术方案、产品形态及价位不同,似乎更有望成为国产手机高端化的突破口,尤其苹果在折叠屏手机领域步伐落后,若折叠屏成为高端市场主流,国产手机“弯道超车”的可能性大增。
然而,折叠屏手机无法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创新的期待。国产手机多年来靠堆料实现微创新,即便影像、屏幕等性能有 15% 至 20% 的提升,也难让用户有深刻感受,消耗了消费者对国产旗舰机的热情。消费者期望的是“从 0 到 1”的跨越式创新,折叠屏技术显然达不到。一方面,折叠屏技术仅改变产品形态,这种屏幕形态未被所有消费者接受,很多人认为是屏幕“倒退”;另一方面,折叠屏大屏应满足更复杂消费需求和应用场景,提升交互体验,但手机厂商在这方面仍局限于安卓应用生态,无法主导赛道,折叠屏手机终极较量可能演变成安卓与苹果生态的对峙。
回顾国产手机发展历程,产品缺乏“从 0 到 1”的跨越式创新,各方面性能提升依赖产业链上游企业技术升级。国产安卓旗舰机的摄像头、图像传感器、屏幕等关键部件多来自外部供应商,国产手机厂商类似“组装厂”进行优化后售卖。折叠屏手机虽有望改变硬件掣肘,但目前屏幕技术最佳的仍是三星。新机发布看似热闹,可市场寒意犹存,国产旗舰机走出发布会后,面对未来低迷的市场环境,能否创造奇迹,这是消费者心中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