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老年大学的AI课程:开启智慧晚年

3次阅读

共计 183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最近回到湖北老家时,发现老年大学居然开设了 AI 课程,真是让我大吃一惊!我妈妈急匆匆地出门,生怕去晚了,这让我意识到,连我们这个三线城市的老年人也已经开始接触 AI 了。

妈妈是一位善于使用智能手机的退休职工,很多 APP 运用得比我还熟练。虽然她对 AI 的学习让我不意外,但在她的同学中,有不少已经七八十岁的老前辈们。

人们总是担心老年人和 AI 的故事,多是媒体对老人被诈骗的报道。然而,我想知道的是,他们真的有怎样的 AI 使用需求呢?除了担心被利用,他们在生活中可以如何运用这些新技术?

我上网一查,发现很多地方的老年大学都开设了 AI 课程,甚至在刚刚开学的春季学期,老年大学的 AI 课程竟然“一位难求”,一些讲座的座椅连走道都摆满了。值得注意的是,设立 AI 课程的学校不仅是大城市的老年大学,还有不少是县级的。

比如贵州的望谟县,常住人口只有 23 万,他们的老年大学开设了“AI 与摄影公益课”,帮助老人学习如何使用 AI 进行修图等功能。这显示了 AI 的普及和下沉趋势。

我妈妈参加的也是一次面向老年大学“宣传干部”的公益讲座,课程主要是教大家如何利用豆包 APP 写文章。老师那里的演示教她如何使用豆包的“深度思考”和“帮我写作”功能,以及如何撰写提示词(prompt)。

当然,对妈妈来说,她早已掌握了使用豆包的技巧,因为她平常喜欢用抖音做视频。而在这堂课上,她还学习到了如何用豆包解读体检报告。老师教大家通过拍照或上传体检报告给豆包进行解读,非常实用。

通过浏览了很多老年大学的 AI 课程,我发现大部分课程都是围绕 AI 创作内容展开。有的老年大学开设“AI 后期制作”,教学生如何使用手机应用软件,通过对着手机说出提示语来完成视频或图片创作。广州的老年大学甚至推出了“DeepSeek 与 AI 作图”的课程,要求学员具有一定的电脑基础,市场反响非常火爆。

许多学员在课堂上玩的不亦乐乎,有人在用 DeepSeek 作诗,班级里还一起朗读;也有学员用 AI 生成自己童年记忆中家乡的模样。这些体验让很多学员表示,利用 AI 软件制作视频文案对他们有极大帮助。

此外,老年人学会使用 AI 提供生活和健康相关的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他们通过手机拍照识别药品说明,解决了看不清字号的问题;还能问 AI 天气、菜谱或旅游建议等问题。在西安的某老年大学,学员表示,以后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解决,而不用麻烦孩子们。

然而,学习 AI 的第一个挑战还是如何下载 APP。对许多年轻人而言,这是一件简单的事,但对接触智能手机较晚的老年人来说,这一步可能会充满障碍。小红书上就有年轻老师分享她在老年大学上 AI 课的经历,有些学员不会在应用商店里搜索 APP,更有一些甚至不知道如何连接网络。

在我妈妈的公开课上,老师将手机屏幕投影到大屏上,详细讲解步骤,还为每个操作进行了大字标注,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老年学员跨越了这道难关。

每一步操作都需要指导,有些课程用“语音 + 图示 + 实物”的方式进行引导,确保每位学员都能跟上。课程中还涉及到模拟“AI 语音诈骗”的环节,提高学生识别技术陷阱的能力。

而在老年大学学习 AI 的机会虽然收费不高,但真正的风险却在于对虚假信息的识别。随着 AI 普及,很多机构开始推出价格高昂的 AI 课程,承诺可以让老年人“用 AI 变现”,还附上夸张的赚钱案例。而实际内容与老年大学课程并无二致,真正的收益往往只是噱头。

幸好相对而言,老年大学的学费仅在 100-300 元不等,线下的小班授课能够提供全面的指导与实操,性价比高也更能帮助老年人学习。而学员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用 AI 制作的作品时,虽然没有获得经济上的利益,但他们获得同学和亲友的认可,这对他们而言,就是一种成就感。

然而,仅仅在正规的老年大学学习并不能保证孩子们就摇身一变,安心无忧。因为有时老年人对 AI 的信任程度过高,可能忽略了判别信息真假的重要性。我妈妈在课堂上学到豆包可以解读体检报告时,我问她:“老师有没有提到过不能完全相信 AI 的内容,还是需要结合自己的判断?”结果她摇摇头。

随着对 AI 工作原理的逐步了解,我告诉妈妈 AI 生成的内容有时不靠谱,可能会出现毫无根据的信息,这样的提醒在很多课程中并没有提及。

虽然 AI 给生活带来方便,但要警惕只强调 AI 强大功能,而忽略其潜在风险的教育方式。特别是涉及健康问题时,务必要提醒老年人不可以彻底依赖 AI 的建议,而是要学会寻求专业医生的诊断。总之,AI 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利,老年人同样可以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在这个数字时代,老年人也需要面对和年轻人一样复杂的技术问题。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