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硬件崛起:技术落地与增长的挑战与机遇

5次阅读

共计 137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Manus 的走红引发了关于 AI 硬件未来的热议,有观点认为,未来的每一件硬件都将被赋予 AI 属性。无论是智能手机、个人电脑还是可穿戴设备,都在向智能化方向迈进,这标志着全球智能硬件产业即将迎来重大变革。

机器人、智能穿戴设备以及家居产品与多模态 AI 技术的融合,推动了‘物理 AI’从理论走向实践。然而,这一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技术整合难度大、用户体验不佳以及品牌建设成本高等,这些都成为了阻碍智能硬件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技术驱动下的硬件革新

大模型技术的突破不仅促进了虚拟世界的智能化发展,也为实体硬件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从智能手表到家庭机器人,再到智能家居系统,硬件不再仅仅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能够感知环境、做出决策并具有情感交流能力的新一代产品。

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 Optimus 已经能够在工厂环境中执行任务,而 AI 眼镜也被视为下一代交互设备的雏形。与此同时,智能玩具通过采用先进的多模态大模型实现了更加人性化的陪伴功能。

尽管如此,这场变革并非一帆风顺。据定见咨询发布的《AI 硬件全景洞察报告》显示,目前 AI 硬件面临着三大矛盾:首先是中小企业面临的高技术研发门槛与有限资源之间的冲突;其次是消费者对于拟人化交互体验的高期望值与实际产品表现之间的差距;最后则是新兴品牌建立市场知名度所需的高昂投入与日益减少的流量红利之间的矛盾。

传统企业与初创企业的不同策略

面对 AI 浪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无论是老牌制造商还是新兴公司都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部分传统企业选择了逐步改进的方式来适应变化,比如家电或消费电子产品领域的智能化升级,就需要在技术创新和经济效益之间找到平衡点。例如,某些智能手表品牌通过在现有硬件基础上增加语音助手服务来提高售价,从而实现增值。

相比之下,许多新成立的企业则倾向于专注于特定的应用场景来获得竞争优势。据统计,在 2023 年的全球 AI 硬件创业公司中,超过八成选择了从某个具体领域入手。例如,一家位于深圳的 AI 玩具公司利用端侧大模型优化了儿童故事机的功能,并且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推广其作为“AI 育儿伴侣”的形象,成功提升了该类别产品的销售额。

生态系统的协同效应

要实现 AI 硬件的成功落地,需要整个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紧密配合。火山引擎和英特尔等企业提供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涵盖了芯片供应、算法开发、实时音视频处理以及在线营销等多个方面,帮助客户更有效地完成从概念到成品的过程。

为了进一步促进交流合作,火山引擎与英特尔计划于 4 月初在深圳共同主办一场名为“智变浪潮”的技术研讨会。此次活动汇聚了众多业内专家,他们将围绕如何更好地将 AI 技术应用于硬件产品以及如何提升用户体验等方面展开讨论。

期间,火山引擎展示了其在行业定制化方案、边缘计算、对话式 AI 以及大型语言模型等方面的能力;扣子团队推出了针对 AI 硬件设计的整体框架;英特尔展示了基于客户端 / 云端协作模式的新一代 PC 体验;而巨量引擎则介绍了如何利用抖音平台实现业务增长的最佳实践。

此外,还有多家企业和机构分享了各自在 AI 硬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应用案例。圆桌会议特别聚焦于如何界定硬件设备的交互能力界限,并展望了未来几年内可能出现的各种创新形式。

总而言之,随着人工智能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硬件行业的竞争焦点已从单一的技术创新转向了生态系统整体效率的提升。留给相关从业者探索的时间或许不多了。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