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79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AI 引发的焦虑:创作不再自由
张宇是一名文字工作者,随着 AI 工具 DeepSeek 的普及,他的工作状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我曾经喜欢和人面对面交流,亲自写出超过三千字的文章。但现在,DeepSeek 生成的内容往往不到一千字,更像是个提纲,感觉像是在拼接文字,而不是创作。”张宇坦言,领导对 DeepSeek 寄予厚望,希望借助它快速完成复杂稿件,这让他充满压力。
AI 工具没有达到预期质量时,他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如果它足够强大,他又担心自己的职业是否会被取代。“写作曾是我赖以生存的技能,如果 AI 真的能轻松搞定,我还需要努力提升写作有什么意义?”张宇表示,这种矛盾心态让他一度感到迷茫,甚至考虑过转行。
职场中,张宇的遭遇并非个例。许多公司强制要求员工掌握 AI 工具,并且将其纳入 KPI 考核体系。例如,一位网友分享,公司要求中高层都要熟练使用 DeepSeek,年底不再允许手工制作 PPT。“两份学习材料,一个是简单操作手册,另一个则是清华大学发布的百页研究文件,中层管理者只能硬着头皮适应。”
设计师张琪也因 AI 而焦虑失眠,尤其是当 AI 轻松生成创意设计和文案时,她辛苦累积的技能似乎被瞬间超越。“AI 能一键生成各种高质量设计方案,内容创作也被快速取代,标题甚至分分钟搞定。”程序员小郑也感受到了压力,“DeepSeek 用几分钟能完成我半天的活,我只能不断学习求生存。”
尴尬的学习成本:自学还是报班?
面对压力,很多打工人开始主动探索如何更好地使用 AI。张宇尝试将稿件拆分成多个部分分别生成内容,利用更细化的提示词来提升 AI 生成文本的精准度。例如,他会让 DeepSeek 用鲁迅风格写开头,或者自动撰写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再通过人工审核和修改,提升整体质量。
但即便摸索出一些有效技巧,焦虑并未完全消散。交流帮助他认识到整个职场都面临 AI 冲击,抗拒不如主动适应。此外,与热爱音乐却转行的朋友谈话,也让他意识到,兴趣本身具有价值,不能因为 AI 而轻易否定自己的职业。
另一方面,市面上各种 AI 培训班琳琅满目,从几百元的入门课到数万元的私董会,宣传口号诱人,实则有不少人感叹“被割韭菜”。乡村小院经营者七七就是其中之一,他尝试用 DeepSeek 辅助宣传、获客,发现 AI 给出的建议虽好,但难以贴合实际需求。他认为,培训课程多是在官方资料基础上简单加工,更多卖的是焦虑而非实用知识。
设计师张琪也调整思路,决定将 AI 当作提升效率的辅助手段,同时深耕个人品牌,持续学习保持竞争力。“DeepSeek 很有用,但不能完全依赖,尤其是需要深度创作和思考的环节,人类的独特性依然不可取代。”
理性看待 AI:既不盲目崇拜,也不过分担忧
经历了一段时间适应,越来越多打工人对 AI 的态度趋于理性。他们不再将 AI 看作威胁,而是视其为强有力的助攻工具,帮助完成重复、基础性工作,释放更多时间用于发挥创造力。
张宇总结,DeepSeek 在生成标题、总结性句子以及结构衔接上表现优异,往往比他手写更简练。但它缺少深度和语言的韵律变化,生成的内容还需要他逐句核对,反而增加了工作量。他建议,不妨以平常心看待 AI,积极学习如何善用它,调整工作方式,寻找新的价值定位。
“我喜欢这个职业能够让我去不同地方,跟当事人深入对谈,产生共情,这正是 AI 无法做到的。”张宇说。无论 AI 多么强大,都很难复制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感与体验,他对未来持开放而审慎的态度。
同样的观点还有广告行业从业者奇奇,他认为 DeepSeek 像是打底工具,提供初步思路,而真正有情感共鸣、具有艺术感的创意仍需人类完成。“比如做儿童牙刷项目时,AI 能理解概念,但无法深入情感层面,创意缺乏温度。”
在广告领域,高端创意与战略思考依然离不开人类的情感洞察和艺术审美。AI 虽然提升了效率,却难以取代这些核心价值。焦虑更多存在于执行层面、重复性任务中。
未来展望:共存共赢的新模式
面对 AI 带来的变革,职场人应避免盲目跟风或抵触,寻找理性、务实的应对方法。AI 是辅助工具而非万能替代品,它能帮我们完成枯燥任务,释放更多时间去做更有深度的工作。
职场人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不可替代的软实力,如创造力、情感共鸣、人际交往等,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保持竞争力。同时,培养主动适应新技术的能力,找到 AI 与自身职业结合的最佳路径,才能真正实现共赢。
总而言之,AI 时代挑战与机遇并存。合理利用 AI,发挥人类独特价值,是每个职场人应有的智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