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G:全球危机下的暴利生意

2次阅读

共计 355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9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当国内网民还在调侃欧洲人疯狂抢购电热毯时,欧洲民众却正面临着提前降临的寒冬、高昂的电费与天然气账单,甚至不得不烧柴取暖。自去年 9 月起,国际天然气价格便开始大幅上涨,而今年 6 月以来的市场表现更是让危机进一步加剧。夏季本是欧洲天然气消费的传统淡季,能源需求下降,但电力和天然气价格却一路飙升,涨幅均超过去年。

更为糟糕的是,欧盟的天然气价格对电力价格有着显著的传导作用。天然气价格上涨,电力价格也随之上涨,甚至出现欧洲电价期货涨幅高于天然气期货涨幅的情况。日前,受损的北溪 1 号和 2 号输气管道多处泄漏,俄气断供似乎近在咫尺。这两条管道的输送能力合计达 1100 亿立方米 / 年,几乎相当于 2021 年欧洲进口天然气总量的 1 /4。

此外,欧洲过快关停境内煤矿、煤电站及核电站,导致地区能源供应严重不足。目前欧洲虽在重启燃煤发电站,但因境内煤炭开采已成历史,预计煤炭供应将大量依赖进口。

毫无疑问,欧洲是本轮能源危机的最大受害者。寒冬尚未到来,天然气供应已十分紧张,一场大范围的能源危机似乎正在悄然酝酿。除欧洲外,其他国家也或多或少承受着天然气等能源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

LNG 作为跨区域运输、调配最重要的清洁能源,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转运受到各方密切关注,自去年年底起行情便开始向好。如今,它几乎成为全球动荡的政治经济环境中最赚钱的生意。不过,中国企业参与其中的机会相对有限,二级市场表现也难言活跃,仅有少数几家航运公司受到关注。

储运,闻风而动

复杂的国际形势推动油气运输进入景气周期。LNG 产业链是一个资金和技术密集、涉及环节众多的体系,上游企业负责开采供给天然气,中游企业负责运输储备,下游企业负责对接消费终端。

在北溪 1 号、2 号管道发生事故且短期内无法修复的情况下,从美国、卡塔尔、澳大利亚甚至俄罗斯购买天然气时,LNG 船运必然成为最可靠的运输方式。市场分析师普遍认为,由于俄罗斯至欧洲的油气运输受阻或被禁,欧洲乃至全球的油气运输距离拉长,市场运力紧缺,从而推高运费。今年航运公司赚大钱的确定性较高,对资本市场的预期影响也更明显。

以中远海能、招商南油、九丰能源为代表的中国上市公司,因参与 LNG 全球储运业务而受到市场重点关注,股价先于业绩上涨。尤其是中远海能,股价已连续上涨 5 个月,累计涨幅高达 264.72%,在 A 股市场独树一帜。招商南油自年初以来,股价涨幅也超过 100%,是航运板块备受瞩目的明星股。

中远海能作为一家专注于油轮运输和 LNG 运输的专业公司,其 83.55% 的营收来自油轮运输,仅有 9.69% 来自 LNG 运输。但从规模来看,中远海能目前持有 41 艘 LNG 船,位居世界前列,旗下的上海 LNG(100% 控股)和 CLNG(50% 控股)是中国目前仅有的两家大型 LNG 运输公司。对于油气运输这种强周期赛道,船队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公司业绩,特别是在景气周期中。市场因此对中远海能寄予厚望。

与中远海能情况类似,在航运大周期来临、油运景气度持续高涨的背景下,招商南油近期股价也创下历史新高。2022 年恰好是招商南油重新上市后的第 3 年,剥离 VLCC 船舶等不良资产后,2022 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 4.3 亿元,同比增长 107.9%。

除这两家“国家队”企业外,九丰能源自今年 8 月以来股价也进入上升通道,只是波动性相对较大。作为国内民营企业参与全球 LNG 储运和供应保障的代表之一,九丰能源此前已实现海洋天然气“资源端到消费端”的全方位布局,拥有多艘 LNG 船及 1 艘 LPG(液化石油气)船。

九丰能源不仅有运输工具,还有稳定的天然气供应商,助力其向欧洲转卖天然气。九丰能源曾在年报中披露,公司与 ENI 的协议约定 2021 年至 2024 年需完成的长约提货量为 81 万吨,还与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和意大利埃尼集团签订了到 2026 年的 LNG 长约采购合同。

总体而言,复杂的国际形势推动油气运输进入景气周期,叠加冬季这个传统运输旺季因素,LNG 储运板块公司短期、中期均明显受益。

造船,股价冷淡

A 股造船行业四大重点企业股价表现平平。有券商明确表示,“新一轮造船上行周期已经到来。”

现代化的全球船舶运输至今已有百年历史,造船周期与宏观经济表现密切相关,大致呈 20 年左右的周期性。2020 年起,由于全球贸易复苏,全球船运运力短缺,首先导致集装箱船(包括集装箱)价格飙升,2021 年中国 - 美国路线集装箱平均运费涨幅高达 567%。

到 2022 年,俄乌冲突致使欧洲 LNG 海运需求大幅上升,LNG 船 1 - 7 月新订单同比增长 176%,承接了集装箱船的行情。

据 Clarksons 预测,若亚洲 LNG 贸易增长不受影响,且“LNG 船取代所有俄罗斯出口至欧洲的管道天然气”,到 2030 年将带来约 110 艘 LNG 船的新增运力需求。随着北溪 1 号和 2 号管道被破坏,美俄外交冲突升级,这一预测实现的可能性更高。

船运公司因盈利情况快速改善产生扩张需求,带动新船订单上涨。2021 年全球船舶新接订单量同比增长约 93%。中国船舶旗下四大船厂(江南造船、外高桥造船、中船澄西、广船国际),2021 年新接订单合计金额同比增长超过 100%,且已通过远期外汇合同锁定约 80% 的汇率。近期美元兑人民币持续升值,此举更能增厚船厂业绩,呈现量价齐升的良好态势。然而,A 股造船行业四大重点企业股价表现一般。

中国船舶(国内船舶总装龙头)和亚星锚链(全球锚链、系泊链龙头)虽受益于造船复苏大周期,但股价自 2021 年 6 月以来较为震荡。中船防务(中国船舶集团下属国内军用舰船、特种工程船的骨干造船企业)和中国重工(国内突出的军民品船舶制造企业)股价则持续低迷。

根据船舶经纪公司 Poten&Partners 的数据,2021 年全世界投入运营的 LNG 船共有 700 多艘,而 2022 年上半年 LNG 船订单就超过 100 艘。据克拉克森数据,全球新增的 111 艘 LNG 船订单中,韩国获得 83 艘,其他订单几乎由中国企业凭借价格优势取得。

中国造船业在这方面追赶速度很快,2008 年中国才生产出第一艘 LNG 船,如今已能与老牌龙头韩国一较高下。2021 年全球 LNG 船订单中中国占比 12%,到 2022 年上半年,这一数字已提升至 27.2%。

中国船舶副总经理陶健曾公开表示,“长期来看,随着全球对液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需求不断增加,LNG 船型需求量开始猛增”,且“公司手持订单船型结构、订单周期饱满,排期已到 2026 年。”考虑到船舶订单交付期一般为 2 - 3 年,中国船舶等造船公司业绩可能在 2023-2024 年大幅改善。

前景,仍然可观

从全球能源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天然气所占比重不断增加。根据国际能源署、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等机构预测,未来几年世界天然气需求仍将增长,全球 LNG 需求将超过每年 7 亿吨。具体到我国,国内 LNG 产业链的“源头活水”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大型国企开采和采购的天然气。目前,我国从 23 个国家进口液化天然气,主要资源国为澳大利亚、美国等。

几年前中美贸易摩擦时,双方协议约定直至 2043 年,每年从美国进口 120 万吨液化天然气。为履行中美约定,中石化在 2021 年 11 月与美国维吉液化天然气公司签署了为期 20 年、400 万吨 / 年的 LNG 长期购销协议。今年天然气价格暴涨,中石化便将部分美国进口天然气转卖欧洲,一船至少获利 10 亿元。据出口标书透露,中石化、中海油计划转运 52 艘 LNG 船到欧洲,并于 11 月底前完成交付。

但这种转手贸易业务毕竟只占两家业务的小部分,中国作为天然气进口大国,不可能指望靠转卖天然气大发横财。二级市场表现也基本印证了这一观点。中石油、中石化股价自 2021 年底开始平缓上升,涨幅明显低于天然气价格涨幅,股价也远未达到中美贸易战之前的水平。

为保障能源安全,中国大力支持 LNG 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天然气官网建设、培育天然气市场、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投资 LNG 产业。截至 2020 年末,中国天然气管道计划扩建里程及在建里程均居世界第一,国内天然气管线“全国一张网”已基本形成。相较于上游生产和进出口,LNG 产业中游的储运和管网建设或许将提供更多投资机会。

从全球能源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天然气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天然气是过去 20 年里消费量增速最快的一次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比稳定在 22% 左右。相比之下,消费量排名第一的石油占比从 39% 降至 31%。

这得益于其清洁特性——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明显少于其他化石燃料,且相比稳定性较低的清洁能源(风电、光电)性价比更高。在碳中和背景下,提高天然气使用对优化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2021 年,全球天然气消费量同比增长 4.6%;其中中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 12.7%,增幅大于煤和原油;北美地区与 2020 年基本持平;欧洲地区消费量创下近十年来新高。

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内,LNG 产业链仍将是全球最赚钱的生意之一。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