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44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立法也逐步跟上。10 月 1 日起,《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正式实施,成为首个省级地方性法律。而早在 9 月 6 日,《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也宣布了实施时间。这两项法律的出台,不仅显示了地方政府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视,也反映了主要城市在抢占产业先机的激烈竞争。
根据行业专家的分析,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这四个一线城市正积极竞争,争取在人工智能领域占据优势。其中,上海因拥有众多汽车企业和完整的产业链而占据了一定优势。业内人士普遍期待,其他城市,特别是北京和广州,很可能会跟随步伐,推出相关的立法政策。
之所以地方立法可以先行,主要是由于全球人工智能的第三次浪潮自 2006 年开始兴起,中国的 AI 创业潮也随之而来。而自 2015 年起,国家逐渐将人工智能纳入战略发展规划。然而,至今还没有全国性的人工智能产业专项法律。某自动驾驶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现阶段的快速发展让监管部门在立法上保持谨慎,例如在自动驾驶领域,许多相关规定依旧由各省市进行试点,像北京和上海的一些特定区域。
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研究基地的专家指出,立法者对未来技术的不可预知性,使得制定针对人工智能的法律变得复杂。因此,上海和深圳的条例都选择了以“促进产业发展”为立足点,而非直接针对人工智能本身。
值得注意的是,实际的政策落实将更受关注。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应用广泛的领域,比如智能网联汽车,政府对于政策的激励程度可以通过牌照申请的种类和测试区域的大小来衡量。当前,北京和广州在这些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而深圳也在计划开放更大范围的测试区域,从而获得独特的发展优势。
到 2021 年底,北京已累计为 9 家企业的 225 辆车发放了道路许可,并实现超过 300 万公里的自动驾驶测试里程。上海方面,2021 年为 25 家企业颁发了 295 辆车的道路测试资质,测试里程达 243.3 万公里。相比之下,深圳的测试路程虽较短,但正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
地方立法的基础往往与当地产业的发展状况息息相关。上海的《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并不是一次空谈,而是基于其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现状而制定。据统计,上海在智能芯片、智能网联汽车和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等领域均取得了重要突破。同时,相关的规章也在加紧制定。
虽然上海、深圳和北京各自的人工智能发展路径略有不同,但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目标,形成了各自特色的 AI 产业生态。研究发现,不同城市所侧重的方向反映了各自的优势与地位:北京以科研和城市治理为主,上海则以资本与大企业为先,深圳则更注重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
然而,为了确保新条例的有效落地,行业人士呼吁出台更多的细则。例如,《上海条例》中提到将制定针对轻微违法行为的处罚清单,通过教育和指导来促进合规。此外,条例还强调了算力、算法和数据在市场化配置中需得到的支持,这成为了法规的一大亮点。
不过,专家们表示,仅有一部条例是不够的,后续需要有一系列的配套细则、实施规范和标准来保障这些法律依据的落实。例如,算力资源的市场化交易、算法交易的规范以及数据安全保障等,都需进一步探讨明确。
在算法的应用上,探索备案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已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如何应对算法的合规问题、确保其公平性和透明度也是目前面临的重要挑战。数据的分类、分级及开放边界等问题也需要相关制度的支撑。
综上所述,地方立法虽是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有力步骤,但为了实现其预期效果,还需持续关注后续法规的实施细则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随着各项政策的出台与调整,期待人工智能产业能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