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信息与财产安全如何在“刷脸”时代得到保障?

3次阅读

共计 99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刷脸”技术正迅速融入日常生活,然而,它所带来的风险也逐渐显现。韩月的经历成为众多用户担忧的缩影——她的银行卡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连续盗刷,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可能是通过人脸识别技术绕过了多重验证。

韩月的遭遇并非孤例。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内,她的银行卡被转走了超过 42 万元,仅剩余额 17.61 元。据调查,犯罪分子不仅通过了人脸识别验证,还更改了账户密码和限额,这一切发生在韩月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案件的核心争议在于金融机构是否履行了应有的安全保障义务。

人脸识别技术的脆弱性

人脸识别技术虽然便捷,但其固有的安全漏洞不容忽视。北京瑞莱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唐家渝指出,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存在“黑盒”特性,这意味着它可能存在难以察觉的漏洞。例如,某些犯罪分子可以通过高仿真人脸面具、合成视频甚至对抗样本攻击来欺骗系统。此外,还有可能通过篡改手机程序,利用预先录制的视频完成人脸识别验证。

值得注意的是,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场景远不止支付领域。从机场安检到智能办公,再到刑事侦查,其覆盖面不断扩大。尽管这种技术极大地提高了验证效率,但也伴随着潜在的隐私风险。

黑灰产的威胁与打击

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普及,网络黑灰产找到了新的突破口。犯罪分子不仅利用个人信息泄露进行诈骗,还通过解封用户废弃账户进行非法活动。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首例涉人脸识别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揭示了这一现象的严重性。在此案中,被告通过出售公民个人信息获利,最终受到法律制裁。

与此同时,公安机关也在不断加大打击力度。仅 2021 年,全国范围内就侦破了 6.2 万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案件。尽管如此,黑灰产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仍给监管带来了巨大挑战。

如何构建更安全的“刷脸”环境

针对人脸识别技术的现状,专家建议采取分级评估的方式,根据不同场景和功能设定相应的安全标准。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副主任何延哲强调,机构需在收集、存储和使用人脸信息时严格遵守最小必要原则,同时提醒用户提高防范意识,避免隐私泄露。

金融机构也在积极行动。银保监会要求全面排查个人信息保护漏洞,督促建立完善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同时,许多金融机构计划升级人脸识别系统,加入声纹识别、指纹识别等其他生物识别技术,以增强系统的安全性。

长远来看,构建安全合规的人脸识别生态需要多方协作。主管部门、科研机构、法律界和技术提供方需共同努力,确保技术发展的同时兼顾用户隐私与财产安全。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