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走红又“崩盘”,通用人工智能梦碎?

2次阅读

共计 123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3 月 6 日凌晨,华人团队 Monica.im 突然发布 Manus,自称是“全球第一款通用 agent 产品”。它与普通聊天机器人不同,能像真人一样独立在电脑上完成从规划、执行到交付成果的全流程任务。例如,当用户提出“7 天的日本行程及求婚建议”的需求时,Manus 会思考并拆解任务,罗列代办事项,还会像人类一样浏览网页,综合各类需求生成方案和图表,甚至编写爬虫程序对比机票价格。

Manus 发布后光速刷屏,在国内社交网络上的火爆程度堪比 Deepseek。然而,24 小时后,其口碑开始“崩盘”。邀请码被指饥饿营销,刷屏消息被认为是过度营销,Manus 不得不回应未卖过邀请码也未砸钱推广。

作为 agent,Manus 确实惊艳,开发者也认为其完成度高。但市场兴奋的是通用人工智能,Manus 在舆论场上从产品创新被切换到技术创新。受其发布消息影响,3 月 6 日 A 股放量反攻,相关基金飙涨,真格基金相关的上市公司也被视为“Manus 概念股”。

Manus 对自己的定义是全球第一款通用 agent 产品,从用户角度看,就是能调用各种工具、大模型来干活。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具备学习和工具泛化能力、强大的记忆能力、云计算能力。Manus 在 GAIA 基准测试中取得 SOTA 成绩,单次任务执行费用为 2 美元,是 OpenAI 的 1 /10。知识星球创始人吴鲁加认为 Manus 做得更简单,易于理解,完成度高。

然而,开发者质疑 Manus 是否有壁垒,其底层功能字节、阿里、腾讯等大厂都开发过相似功能的智能体,只是未统一。Manus 本质是“套壳”产品,模型能力来自 Anthropic 的 Claude,还存在幻觉问题。而且,其门槛不高,GitHub 和 Huggingface 社区已出现类似功能的项目。

Manus 的 X 账号在 3 月 7 日被突然冻结,联合创始人称正在和 X 团队合作解决,可能与第三方提及加密货币诈骗相关。

相比其他问题,人们更关注何时能真正用上 Manus。Manus 联合创始人回应此次发布只是分享“阶段性的收获”,产品本身还是“襁褓中的婴儿”,服务器资源按 demo 展示准备,低估了大家的热情,承受不住大访问量。

网上对 Manus 用户体验方面的担忧主要有:时间问题,跑多个模型组合需强大算力,损耗大,消耗用户耐心;登陆和收费问题,干活需登陆外部网站或数据库,涉及账号和密钥,且部分功能可能收费;付费问题,有博主质疑官方 2 美元单次的成本数据,即使成本如此,对国内用户也不便宜,且 Manus 最终干活质量取决于现有外部工具或大模型能力,难以控制。

Manus AI 背后的创始人肖弘是连续创业者,之前代表作有壹伴助手和 Monica。壹伴助手评价不高,Monica 声量较大,在全球 TOP100 生成式 AI 消费级应用排行榜中排名 41,访问来源以中国区为主,曾砸钱做增长。也许是做 Monica 时有积累,Manus 的完成度较高。

总之,Manus 展示了美好的未来,但饼画得大,可行性存疑,可能性和可行性之间留下巨大空白,带来了讨论空间,也是 AI 应用的进步空间。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