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音箱的未来与现实:一场未完成的革命

5次阅读

共计 165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智能音箱似乎已经到达了一个瓶颈。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2 年上半年,中国智能音箱的销量下降了 27.1%,市场销售额也下滑了 16.2%。这不是什么新鲜事,从 2020 年第四季度开始,智能音箱在国内的市场表现一直不佳,尤其是在电商渠道的销量持续下滑,即使是行业内的大牌如小米、百度和阿里,面临的压力也不小。

回到 2014 年,那时亚马逊推出了 Echo 音箱,随后全球掀起了一阵智能音箱的热潮。谷歌、苹果等科技巨头纷纷入局,很多初创公司也不甘示弱。然而到了 2017 年,国内涉足智能音箱的企业已经接近 50 家。

当时,许多科技公司一致认为,智能音箱是继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之后又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语音交互技术被视为未来人机交互的核心,而智能音箱则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 5G 和物联网时代的家居必备设备。

为了争夺这一“入口”,行业内的巨头们展开了一场价格战,智能音箱的价格几乎低到了百元左右。虽然这种竞争方式在短期内拉动了销量,但长期来看,却让很多小公司难以为继,也让大厂陷入了亏损的泥潭。如今,智能音箱在市场中的地位仍然不明确。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鲜感逐渐消退,智能音箱在定位、功能等方面的局限性,以及用户对隐私安全的担忧,使其逐渐被冷落。尽管物联网的生态庞大,行业内的逻辑也在悄然变化:语音交互技术正以更丰富的媒介形式展现,智能音箱的角色也在逐步模糊。

科技巨头们曾给智能音箱描绘了很多美好愿景,但实际上,智能音箱在家庭智能化进程中并没有扮演理想的角色。人们期盼的家庭智能革命并未如愿以偿,反而让许多消费者感到受到了欺骗。

在智能音箱出现之前,家庭中的智能设备主要是通过触控等方式互动,虽然语音交互技术的引入确实让操作更轻松,但这一切的前提是用户的设备需要是同一品牌的智能家居。很显然,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常见。

由于市场上缺乏统一的标准,智能音箱在连接不同品牌的设备时,往往难以实现协同工作。家庭中的智能设备来自于不同的厂商,各自独立运作,互相之间难以沟通。实际上,很多时候,智能音箱在家庭物联网中并不是唯一的“入口”。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被用作智能家居的交互入口,比如手机、平板和智能中控屏等。语音交互的应用也不再局限于智能音箱,还可以在各种家电中实现。

当前,多入口和无感交互的趋势正在逐渐成为主流,智能音箱已经不是智能家居的唯一解决方案。例如,小米的智能吸顶灯如今就支持通过小爱音箱和苹果的 Siri 进行语音控制,因此用户不必再额外购买小爱音箱。

在智能音箱火热的时期,人们还曾认为这些设备可以为孤独的独身青年或需要陪伴的老人和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然而,现实中用户与智能音箱的互动仍然非常有限,大多数情况下它只能在用户发出明确指令时被动响应。

人们期望与智能音箱进行更细腻的对话,但大多数时候却发现沟通困难,智能音箱无法理解复杂的语言指令。许多用户都曾经历过与智能音箱的尴尬对话,为了简单的操作还需不断重复。其实,在许多情况下,用户所在的环境和音箱的语音识别功能并不总是能够完美结合。

对于用户来说,期望能从智能音箱中得到真正的陪伴感几乎是不可能的。经历了多次不愉快的互动后,许多用户选择将智能音箱弃于一旁,或者降级调整为普通音响,仅仅用于播放音乐。而如今,制造厂商也逐渐认识到这一点,将智能音箱逐步转向高品质音响的方向,例如小米的 Sound 和华为的 Sound X 等,主打音质升级。

然而,智能音箱不仅未能成为理想的家庭入口,也无法实现情感陪伴的期待,同时还面临行业信任危机。就在前两年,多家媒体披露了智能音箱可能涉及隐私问题,使得消费者对于智能音箱产生了质疑。

在用户对产品隐私安全的担忧加剧之时,一些网友曾在投诉平台表示,智能音箱的行为让人堪忧,例如频繁无故自动播音,甚至在深夜也会惊吓到家中的小孩。这一系列的麻烦让人不禁思考:购买智能音箱的意义何在呢?

某种程度上,智能音箱正在退化,它们的语音交互技术更多地开始融入到其他智能生态中,而独立存在的智能音箱将越来越少。未来,智能音箱或许会以音响的形式存在,而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硬件设备。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