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乱象丛生:全球博弈、概念混乱与中国行动

1次阅读

共计 113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当印巴冲突成为全球社交媒体热议焦点时,关乎人类生存的气候危机,在算法推送中被娱乐、体育等内容掩盖。今年 4 月,南亚次大陆酷热提前,印度、巴基斯坦多座城市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全球变暖威胁人类生存,美国却削减应对气候变化预算,退出《巴黎协定》。碳排放问题如今乱成一团。

碳排放是衡量国家或组织温室气体排放及温室效应增加的指标。常见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是“主力军”,甲烷来自养殖业、垃圾填埋场等,增温效果强;氧化亚氮是农业化肥副产品,增温能力远超二氧化碳;氟化气体总量少但增温效果惊人。为方便计算,将所有温室气体增温效应换算成二氧化碳当量。

碳排放对不同主体意义不同。对于一般人是数字,对企业是红线,对国家则是产业升级和国际博弈关键。

碳排放为何难达成共识

人类活动产生的碳排放对气候影响几何,民间、政界、商界和学术界都未达成定论。一方认为气候异常与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有关,另一方则认为主要是自然变化导致,人类排放微不足道。这种辩论已持续十几年,阴谋论者也各有说法,如美国的“政府阴谋论”,以及认为是发达国家遏制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谎言。

不同国家因发展阶段不同,在碳排放问题上立场差异大。中国态度积极成果显著,支持 2030 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三倍,有望接近目标。中国减碳成效得益于政策、技术、人才等优势。其他发展中国家因工业化需求和技术滞后,减碳能力和意愿不足。发达国家已完成工业化,却要求发展中国家大幅减排,自己却把制造业转移,还退出《巴黎协定》。美国在气候问题上摇摆,欧洲因依赖北大西洋暖流曾重视减碳,俄乌冲突后态度转变,印度碳排放仍在上升,虽有碳中和目标但受能源结构等限制。

中国传统能源行业面临转型压力,环保改造成本高、融资难、有技术瓶颈,国际上传统能源仍重要,我国煤炭消费占比大。新能源行业虽在政策支持下发展,但政策补贴多变,技术更新快,企业研发投入大。

减碳是笔糊涂账

绿电由可再生能源转化而来,绿证用于电力交易减少间接排放,但绿电、绿证交易国际上未统一互认。碳信用是项目或企业减少或吸收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时基准排放量选取和论证有弹性,减排机制难以全球监管核查,影响碳信用公正性。我国明确绿证是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属性唯一证明,此前碳信用和国际绿证交易受限,增加企业成本。制造业存在钻概念空子现象,如化工厂宣称减排却甲烷泄漏量翻倍。为明确排放,有了“碳足迹”概念,产品的“碳标签”就是碳足迹。

来之不易的进展

《巴黎协定》目标是控制全球气温升幅,在世界多地取得进展。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日本排放量减少,中国碳排放强度降低,非化石能源占比增长,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这些进展得益于政策鼓励和技术进步,如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直接空气捕集技术,但都存在成本高、技术不成熟等问题。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