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赛道激战正酣,谁能抢占“下一代移动终端”先机?

3次阅读

共计 410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1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今年,AR 赛道可谓热闹异常。先是罗永浩在 3 月高调宣布进军 AR 赛道,紧接着 AR“四小龙”(Nreal、雷鸟创新、Rokid、影目)纷纷推出面向 C 端的消费级产品,蛰伏海外数年的 Nreal 也高调回国,本土市场再添活力,同时行业投融资热度更是创下新高。经历过大起大落的 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行业,似乎正走到一个新的转折点。

与在虚拟环境里沉浸式体验的 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不同,AR 与现实的结合更为紧密,它处于 VR 与 MR(Mixed Reality,混合现实)之间。在理想设计中,它具备轻薄可穿戴的特点,在技术上也存在实现的可能性。然而,由于技术、市场、生态等方面尚不成熟,过往的 AR 设备主要聚焦于 B 端市场,对 C 端 AR 市场的投入相对有限。

不过,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随着元宇宙风潮的兴起,AR 被视作元宇宙的重要入口之一,从而重新回到大众视野,消费级 AR 市场再度风起云涌。“AR 眼镜将替代手机,成为下一代移动终端、主计算平台,甚至元宇宙的入口。”类似的言论屡见不鲜。近一年来,国内 AR 眼镜厂商在开拓 C 端市场方面表现得极为积极,相关热度持续攀升。

今年,这个赛道的热闹程度更是超乎想象。10 月 13 日,深圳南山 TCL 科学园区内,AR 企业雷鸟创新迎来周年庆。与此同时,公司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即将发布的新品,这将是雷鸟创新在今年推出的第二款产品。雷鸟创新脱胎于 TCL,其团队多年前就开始了 XR(Extended Reality,扩展现实)产品的研发工作。早在 2016 年,TCL 就尝试将阿尔卡特手机与 VR 头盔产品进行联合销售。2018 年,团队开始横向拓展业务,在产品形态上做减法,在技术算法上做加法,逐渐深入 AR 赛道。

一年前,雷鸟创新正式成立,并于成立两日后正式对外公布了筹划已久的双目全彩 Micro LED 光波导 AR 眼镜——雷鸟智能眼镜先锋版。今年 4 月,雷鸟创新的消费级 AR 眼镜雷鸟 Air 正式开售,首发上市便登上京东热销商品榜、新品交易榜榜首。雷鸟创新并未公布这款产品的具体销量,不过据其统计,在京东 618 巅峰日,这款产品斩获了 AR 眼镜品类的多项第一。截至目前,雷鸟 Air 的电商销量在行业内排名第二。

市场分析机构易观分析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2 年第三季度,国内消费级 AR 眼镜主要线上平台销量排名前三的公司分别为 Nreal、雷鸟创新和 Rokid。其中,Nreal 以 34.5% 的市场份额位居首位,雷鸟创新以 28.6% 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二。成立仅一年就“声名鹊起”的雷鸟创新,无疑是 AR 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两年,伴随着元宇宙概念的爆发,AR 再次成为科技公司竞相追逐的风口。2022 年,这股风从 B 端吹向了 C 端。

掀起这股热潮的最重要力量,当属那些早已身处其中的 AR 公司。今年上半年,AR 公司集中发布新品,使得消费级 AR 眼镜市场明显热闹起来。仅在 9 月,就有 3 款 AR 新品亮相,包括联想 AR 眼镜 Yoga Glasses(Lenovo Glasses T1)、Dream Glass 新款 AR 眼镜 Dream Glass Flow,以及亮亮视野 AR 字幕眼镜“听语者”。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有超过 10 余款 AR 眼镜发布或上市。这些产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采用 Birdbath 方案、主打观影场景的产品,另一类是以信息提示类为主的产品,此类产品多采用光波导方案,包括阵列光波导及衍射光波导。

第二股推动力量来自资本。据华映资本统计,2021 年全球和国内在 AR 领域的投资分别以 374 亿美元和 181 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 AR 公司亮风台、Nreal、Rokid、影目相继获得融资。今年 3 月,Rokid 宣布获得总额 7 亿元人民币的 C 轮融资,主要用于技术研发、市场营销和生态建设。十天之后,Nreal 宣布完成 6000 万美元 C + 轮融资,用于增加研发投入,拓宽多元化应用场景,并加速市场拓展。不到半年,Nreal 又获得国际潮流眼镜品牌 GENTLE MONSTER 母公司 IICOMBINED 的战略投资,融资金额为 1500 万美元。AR 光学相关企业,如施耐德、惠牛、灵犀微光、山河光电也均在上半年获得了融资。据雷鸟创新 CEO 李宏伟介绍,雷鸟创新目前也正在与资方进行接触。

作为 AR 眼镜的“前辈”,谷歌可谓是替后来者尝尽了酸甜苦辣。十年前,谷歌发布了单目 AR 眼镜 Google Glass,正如科幻电影中所描绘的那样,这款眼镜能让佩戴者获取实时资讯,同时还提供图片上传、视频通话、查询天气等服务。尽管这款产品受到了高校实验室、影视公司的青睐,但却始终未能激起普通消费者的兴趣。在消费者的评价中,这款 AR 眼镜价格高昂、续航时间短、应用不完善。

正因如此,Google Glass 未能帮助谷歌打开消费级 AR 市场。2015 年 1 月,Google Glass 停止销售,同一时间,谷歌关闭了相关项目。在不久后的财报电话会中,时任谷歌首席财务官帕特里克·皮谢特对谷歌眼镜的未来表示悲观,并坦言谷歌眼镜暂时不会推出消费类版本。不过,谷歌也表示,AR 技术非常重要,会继续进行开发。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年初,有报道称谷歌正在开发新的 AR 头盔,项目代号为“Project Iris”,产品预计最快会在 2024 年上市。

2018 年,明星 AR 企业 Magic Leap 推出面向消费者的 AR 眼镜 Magic Leap One,售价高达 2295 美元。由于价格昂贵,成品不尽人意,一经推出便引来了诸多吐槽。在 C 端市场的探索屡屡受挫,而在 B 端市场进行探索的 AR 企业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微软。2015 年,微软推出 AR 头盔 HoloLens。2017 年,HoloLens 进入中国市场。两年后,微软又推出了第二代 AR 设备 HoloLens 2。

根据维深 WellsennXR 的报告,今年第二季度,全球 AR 头显出货量为 8.6 万台,AR 当前出货量整体仍以 B 端市场为主,特别是海外市场。不过,B 端业务利润微薄,也不利于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近两年,越来越多的企业致力于研发消费级 AR 设备,行业新格局已然形成。目前,AR 市场大致存在三类玩家:以微软为代表的国外科技公司;以 OPPO、小米等为代表的国内智能手机厂商;以及以 Nreal、雷鸟创新、Rokid 等为代表的国内新兴 AR 企业。

迄今为止,国外科技公司在 AR 市场 B 端的出货量最多,在 B 端市场份额中占据绝对优势。国内智能手机厂商则多以探索为主,在三类玩家中占据的市场份额最少。国内新兴 AR 公司中,Nreal、雷鸟创新、Rokid 三家则主要面向 C 端市场。而在国内 AR 市场,Nreal、雷鸟创新、Rokid 三家占据了超过 80% 的市场份额。

从产品定位来看,AR 玩家包含三个方向:一是主打观影、娱乐,起到手机延展功能;二是主打信息提示,如提供导航、翻译、提词器等,作为辅助工具;三是选择特定的场景与消费者人群,如房地产销售场景。在李宏伟看来,无论是哪一类型的玩家,竞争中最关键的因素包括技术、场景、以及商业竞争的基本逻辑。“技术成熟后,中国公司发挥的作用可能更大一些。因为中国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在场景成熟度方面,可能会发展得更快一些。”李宏伟说。

一款理想的 AR 眼镜,不仅需要成熟的算法、交互方案、优秀的显示效果,还需要具备适合消费者佩戴的要素,比如时尚的外观。从这个角度来看,AR 眼镜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我们预测消费级 AR 会经历三个阶段:早期市场(2022 – 2025 年),也可以称为准备期,这个阶段的关键在于硬件设备,实现部分手机场景的替代;主流市场(2025 – 2028 年),硬件的性能达到满足 Killer APP 要求,革命性产品出现,进入大众用户;生态爆发阶段(2028 年后),这个阶段形成构成生态正循环的壁垒。”李宏伟介绍道。

当前,尽管市场已呈现出“暖流”迹象,但 AR 眼镜整体出货量仍然较小,而且全球尚未出现一款能够在市场上脱颖而出的消费级 AR 产品。从过往经验来看,硬件终端产品存在一个最低体验的阈值,超过这一阈值,则意味着该行业的技术瓶颈得到了突破,能够让更多人接受,也表明这个行业即将迎来快速增长期,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获利,行业实现正向循环。在多位行业人士看来,VR 的阈值是出货量 1000 万台。李宏伟认为,AR 的阈值也是这个数量级。“千万台是合理的爆发评价标准,大概率是这个量级。”

要达到 1000 万台的出货量,还需要多长时间呢?李宏伟给出的答案是 2025 年。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也给出了同样的预测。三个月前,他预测,苹果初代头显将于 2023 年 WWDC 前上架,第二代苹果 AR/MR 预计 2025 正式上市。得益于苹果第二代 AR/MR 产品细分策略和生态系统,苹果 AR/MR 的出货量最快可能在 2025 年或 2026 年达到 1000 万台。

据媒体报道,早在 2015 年,苹果 AR/MR 头显项目就已正式立项。尽管产品踪迹迟迟未见,但相关消息却层出不穷。多年来,苹果公司 CEO 库克从不吝啬对 AR 技术的赞美。他认为 AR 不但能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而且还能拥有比 VR 更大的应用潜力。“AR 对人们的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将来没有 AR 简直没法生活。”

也有不同的观点。第三方市场机构 IDC 在报告中指出,经过前两年的增长后,今年 AR 头显市场或将有所萎缩。由于一些头部公司的财务状况不稳定、缺乏新设备以及消费者的需求在短期内被手机上的 AR 所满足,最近几个季度 AR 头显设备的出货量一直在下降。到 2022 年底,全球 AR 头显市场的出货量将同比下降 8.7%,降至约 26 万台。

虽然 2022 年 AR 头显市场有所萎缩,但是 IDC 预计未来 5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70.3%,未来 AR 头显市场将会持续增长,到 2026 年年底,AR 头显设备出货量将达到 410 万台。IDC 移动和消费设备跟踪研究经理 Jitesh Ubrani 预计,AR 头显设备成为消费主流的时间点最早为 2024 年年底或 2025 年年初。

“具体规划都可以落实到产品、技术路线、场景上,AR 产业的爆发还需要一款能够在市场上崭露头角的产品,这款产品并非一定是苹果生产的,但苹果一定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李宏伟说,大家还是要借助苹果的影响力把整个市场“炒热”起来。

正文完
 0